|
||||
□常松木 嵩阳书院有三通丰碑,一通是众所周知的大唐嵩阳观圣德感应之颂碑,一通是无形的成语故事“程门立雪”,另一通就是呕心沥血兴复嵩阳书院的嵩阳先生耿介墓碑。 耿介,字介石,号逸庵,登封城西南街人,人称耿翰林。他原名冲璧,当读到《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标,潇洒出尘之想,度白雪以方莹,于青云而直上”一句时,遂慨然改名为耿介。在登封流传着耿介的许多传说,最著名的当属其新婚回门时将衣服赠给青年学子和捐出田产兴复嵩阳书院的故事。清康熙十三年,登封知县叶封重建嵩阳书院,但不久,叶封升迁京职,而耿介即立志继叶封未成之业,兴复嵩阳书院。耿介虽然捐出了330亩学田,但其收入远远不够,于是他就极力呼吁,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他的感召下,河南学道吴子云、林尧英,河南知府汪子辑,登封知县张埙、王又旦、张圣诰等都购捐了学田或束修田。这样,耿介在叶封所建三楹建筑的基础上,陆续建造了先贤祠、诸贤祠、丽泽堂、观善堂、辅仁居,并在书院周围建川上亭、天光云影亭、观澜亭、仁智亭等,窦克勤还捐银建了君子亭,王又旦也捐银建造了藏书楼,最终使得嵩阳书院“有祠,有堂,有居,有斋,有学田……而规制始大备”,使得嵩阳书院成了环境优美的讲学之所。 兴复嵩阳书院,耿介先生功莫大焉。兴复书院的目的当然是为了兴学,耿介除亲自“升堂讲说”外,还聘请了一大批名师前来讲学,冉觐祖、窦克勤、张沐、李来章、汤斌、贾之彦、王泽益、陈愹等接踵而至。名师出高徒,嵩阳书院相继培养出了一大批著名学生,值得一提的是,在1711年河南乡试中,按名额每县不足一人,但登封却独中5人,从而嵩阳书院享有了“中州之白鹿”的美誉,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耿介捐田兴学,其诚可嘉,其功至伟。河南府知府张汉在《耿少詹逸庵先生教思碑》中写道:“甚哉,先生之大也,夫天下所吝,唯财与名……先生而倾家以入于院也,视范文正义田之见,犹私于一家一族。而巍巍乎公天下,而不有之盛心推之,即尧舜气象。”听来,并不觉得夸大其词,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