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2版:郑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家本紫云山
二十四节气出天中
塔,是银杏的颜色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二十四节气出天中

□张万钧

天地之中古建筑群是世界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每每想起中岳嵩山,中岳庙、少林寺、嵩阳书院、观星台等巍峨壮丽的画面一幅幅地从我脑海中闪过,同时又不由想起了“二十四气”,它应当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追本溯源,其最早也诞生于天地之中的嵩山!

我国的农历将一年分为二十四气,也称二十四节气。根据二十四气的变化来安排日常生活和指导农业生产,这是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结晶。现存于登封告成镇的周公测景台,就是“二十四节气”最初的诞生地。三千多年前周公在这里用土圭观察日影的长短,首先确定出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四个节气的日期时刻,得出了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的科学结论。东汉学者郑玄在《尚书注疏》一书中说:“冬至,日在牵牛,景丈三尺;夏至,日在东井,景尺五寸。此长短之极。”这完全吻合现代天文学家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计算的结果,在夏至那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夏至后太阳开始南移,白天逐渐变短。直至冬至那天,到达白昼最短之极,以后又逐渐变长。

任何科学的发展,都不是某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而是经过好多代人长期的实践,才能逐步发展和完善。二十四气也如此,从西周初的“定四时”开始,到了秦、汉之际,才逐步形成完备的二十四气,成为人们从事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这在《吕氏春秋》《汉书》《淮南子》等书中都有记述。南北朝时农学家贾思勰的名著《齐民要术》中,便有很多根据二十四气进行农业生产的记述。同时他还指出了只有这样顺天时,识地利,才能得到很好收成;违背节气规律就会减产歉收。二十四气的创建,是我国天文历法和农业科学史上的一项辉煌成就,至今仍然存在着指导农业生产的现实意义。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创作了不少有关二十四气的农谚,至今仍流传不衰。

由于每个节气之间相隔为十五天,古人通过对动植物生态和气象变化的观察,又划分成五日为一候,一个节气有三候,一年共七十二候。每候都有自身的特点。除此以外,古人在对二十四气运用过程中,还确定了一些类似节气的日期,如“夏三伏”、“冬九九”之类。

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产生于天地之中的中原地带,所以极具黄河中下游的物候特色。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所以有不少与其他地区的物候和农业生产并不对应。比如华北平原的种麦适应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在江南浙江一带便不适用,得改为“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