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0版:观星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给路遥扫墓的卖书人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文学大师
说 话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文学大师
一家之言

□魏剑美

无论有关方面如何高调宣称文化艺术上的伟大成就,当下中国没有文学大师是个冰冷的事实。

中国作协看起来一直在进步,因为他们不仅到各地征求意见,更以看上去更开明的姿态来评选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了。本届茅盾文学奖不仅公布了全部评选进程,更在最后阶段公布了每个评委的投票情况。这当然是受欢迎的,虽然也可能因此引来更多的批评——不过在他们自己发布的新闻中,是一相情愿宣布“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的。

程序设置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仅有这个,仅有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评选上的“公开”与“透明”,不说催生伟大的文学作品,就连当下最优秀的作家和作品都无法脱颖而出。这不仅仅是作协这个机构所造成的,更是整个社会氛围、运行机制所造成的。

首先,我们缺乏自由批评的平台。一切人文艺术,最重要的是在自由批评的氛围中得以甄别优劣。当下中国,作品的品质衡量有两个标准:一是所谓的官方标准,二是市场标准。官方标准是以政府奖如五个一工程奖以及作协这类机构评选的奖项为主,各地方政府和地方作协文联亦有基本上相同的评审模式和评审尺度。市场标准则更简单,谁的书卖得好,被导演改编制作成动漫啊什么的赚了钱。简而言之,前者是领导看好,后者是赚钱多多。在这两个评价体系中,都不会受到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的影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的所谓文学批评家事实上成了“文学表扬家”,一味以吹捧为能事,谁出钱我评谁,谁有话题性我评谁。这样下去的结果是那些有权有势的附庸风雅者成了宠儿。以刚刚事发的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局长冯伟林为例,其所谓“新儒生写作”有多少评论家、作家、作协机构领导人为之呐喊吹捧,这样那样奖项的评委中有多少人得过他的好处?但只允许鼓吹不允许批评的社会氛围注定了一切官场文人和商场文人只有被追捧这一种可能。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但凡有一种推演可能的,那就不足为信。

其次,没有值得信赖的专业机构。一般说来,媒体和同行业者协会可以充当这样的专业机构,譬如国外的篮球、足球人物评选就经常由专业记者、专栏作家或者足球协会中相关人士组成。中国没有或者说较少有独立的书评人,更基本上没有有说服力和公信力的作协领导。本人有幸参加过一次作协的代表大会,并荣任理事,但整个会议不仅是等额选举,更奇怪的是选举居然不发笔。按照设置,你同意的话不需要做任何符号,只要将发下来的选票再交上去就是。只有弃权和反对的才需要用笔画圈和叉。这些颇有学问了,你瞅着谁动笔画了,好家伙,他没有和组织上保持一致啊!这样选出来的领导机构,它有公信力和说服力吗?据说某些最高级别的机构,全委会得票最低的当上主席了——等额选举嘛,超过半数就可以当选,得票倒数第二的当上副主席了。这样的黑色幽默大约也只有中国的文艺圈才有吧?

文学注定是野生的,文学天才也注定是个性特异卓尔不群的。真正的天才也许就在各个生活层面上默默营生,但他很难进入主流的视野。既不会有人出版他们呕心沥血的作品,更不会有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来发掘培植乃至扶助他们。最有意思的是,现在各级作协都有所谓的“扶助作品”乃至“重点扶助作品”,资助金额从数千到数万不等。但都是些什么人和什么作品拿去了呢?以我看到的名单,大半是红色题材拿走了。而这些红色题材的作家又基本上是“没有作品的作家”,甚至是“没有作品的著名作家”。

正是基于如上原因,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也不可能有真正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作家被认可。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如果它不能关照现实,不能为当下现实做注,不能映照人的现实苦难和内心,那么它就不可能成为经典并进而具有伟大的品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