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专家应为不当鉴定承担法律责任
国企何时让利于民
话题:哈尔滨市委书记谈保障房建设,称政府准备赔100亿元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专家应为不当鉴定承担法律责任
赵顺清 图

商人谢根荣骗贷案近日正在进行二审。法院查明,谢根荣凭借两件“玉衣”取得银行信任,不但为之前6.6亿元的借贷做担保,又获得5000万元贷款及4.5亿元银行承兑汇票。实际上,玉衣系伪造而成,伪造文物后,谢根荣出钱请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等5位专家估价24亿元。

(9月6日《京华时报》)

由伪造金缕玉衣看文物鉴定的乱象

请文物鉴定专家伪造金缕玉衣,之后又邀请5位文物界的泰斗级人物估出24亿天价,商人谢根荣的造假骗贷案背后,令人目眩的不止是他假冒购房人骗贷的手段,更在于为他的伪信用背书的,竟是几位文物界的泰山北斗级人士。这其中最让人咋舌之处则在于,号称24亿的“金缕玉衣”,竟是一个“隔着玻璃看了看”就鉴定完价值的产物。

很显然,在所谓“文物”附加的经济利益面前,鉴定“大师”们的眼神迷离了。作为附着厚重文化、历史背景的物品,文物的经济价值恰恰在于其中蕴藉的时代文化气息。倘若脱离文化背景谈文物,不说这其中自然失去了古人专注雕琢赋予的微妙时代文化神韵,只是躺在拍卖、倒卖市场里叫价的物品,与其称为文物,倒不如叫做古玩,就像大多数普通商品一样,只具观赏、拍卖的经济价值,而文化基因丧尽。不幸的却是,如今的文物行业,很大程度正跌落在这样的灰色江湖里。

一个文化行业,本该遵从文化操守及职业底线,就算要从商业利益上考量,也应该服从起码的商业伦理,不造假、不混淆真假,这是起码的契约底线要求。作为文物鉴定业内人士,尤其是权威专业人士更不能为了多收个三两斗,就违背文物鉴定的科学原则和职业精神,否则对这个行业的公信损害将是致命的。

倘若说这是对鉴定业内人士的个体要求,那么对整个文物鉴定和收藏行业而言,就更应修复鉴定水平乃至职业操守严重落后的弊病,这就不仅要求从科学鉴定等多个维度提升鉴定水准,更该从监管、自律等方面对自己有所要求。否则,伪造金缕玉衣的故事,就不仅是这个灰色江湖的隐秘传说,它更会走进人们的真实生活,用沉重的法律责任对这段文化失守故事提供注解。 李妍

假文物、真鉴定令人不解

一件假“玉衣”被专家估价24亿,进而演绎出商人谢根荣骗贷7亿元的案件,其中的一丝一扣的确值得咂摸。很明显,骗贷行为能够得逞离不开专家的信口开河。而如今,事实已清,商人要对骗贷行为付出代价的时候,专家却在推诿自己胡说八道的责任,好似自己都是无辜受骗者。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个骗局的成型,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置骗局瘫痪,换言之,正是由于这些专家的主动参与才让谢根荣的骗局得以实现,他们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一环。对此,骗局策划者已在家受法律审查,这些砖家又凭什么置身事外?

既然是鉴定为何要把假的说真的,五位专家为何只听一个人的,没有自己的鉴定知识为何承担“鉴定专家”的任务?既然去鉴定为何只是泛泛一看就写鉴定结果?既然对鉴定物品没有清楚认识为何要在鉴定书上签名?既然只鉴定不估价为何又会出现24亿元的估价……此外,收藏也是一种投资行为,一般人要求鉴定物品肯定是要估算价值,从而为折现做准备,几位专家怎么可能认识不到,而要对假文物做“真鉴定”? 曹伟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