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热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他们16年资助了30多名寒门学子
他们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于建嵘教授微博中感谢大家的善举
《郑州晚报》教师节特别企划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这是一对携手走过60年风雨的老人
这是一对桃李满天下的老教师
他们16年资助了30多名寒门学子
他们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这是一对携手走过60年风雨的老人

这是一对桃李满天下的老教师

他们16年资助了30多名寒门学子

他们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说起王碧岑、李艺雯老师,郑州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人人皆知。这两位老人退休后一直没闲着,16年间陆陆续续向希望工程捐款,共资助了30多名贫困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昨日,晚报将鲜花送给两位可敬的老人,王碧岑代老伴接受鲜花后笑了:“这是最好的教师节礼物。”

晚报记者 李雪/文 周甬/图

百岁老人希望工程捐款16年

1962年,王碧岑到郑州大学担任中文系副主任,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学子。

他一直工作到73岁,才真正离开工作岗位。

离休后,他和老伴李艺雯老师十几年坚持向希望工程捐款捐物,先后资助了30多名贫困学子。

去年,当得知国家要在安阳建设文字博物馆时,又欣然无偿捐赠了50多种书籍,其中不乏十分珍贵的历代名碑帖。

“老教师这种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赤胆忠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前不久老人的百岁生日宴上,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在贺信中这样说。

从1945年老两口结婚那年算起,今年早已过了“钻石婚”,但王碧岑说,只要自己不“毙”了,就一直捐下去。

3个孩子的来信是我们的动力

李艺雯老人一直珍藏着一本特殊的账本。

这个账本就像小学生的作业本,虽然连皮都掉了,但她仍当宝贝一样保存着。

里面记录着这十几年来老两口的捐款情况。

王碧岑老人把账本拿出来,上面详尽的记录始于1995年2月。

1995年1月,王碧岑、李艺雯夫妇收到3封来自信阳市新县代咀乡小学的来信。

其中一段话让夫妇俩颇为感动,至今记忆犹新,“收到您的捐款,奶奶抱着我哭了:娃儿总算有学上了”。

看完后,老两口作出决定:以后每年都给孩子们捐款。

“这3个孩子的来信是我们的动力。”王碧岑用手扶了扶眼镜。

从那以后,每年二三月,老两口都要给希望工程送去助学款。从1000元、1500元,到2000元,从不间断。他们还时不时给特别贫困的孩子寄上衣、帽和现金。

老人一次办理了5年的希望工程捐款手续

他们收获的,是一封封孩子们的来信,让他们满足的,是一个个孩子圆了上学梦。

王碧岑、李艺雯老两口每年的捐款,都能让二三名中小学生顺利完成中学或小学阶段的学业,粗略一算有30多名。给他们写信的孩子们却越来越多。

每收到孩子们的来信,老两口都高兴地一同分享,快乐得像个孩子。

虽然有的孩子过了资助期就再也没来过信,但两位老人并不在意,“只要孩子们有学上,这就够了,我们会坚持捐下去”。

今年,老伴李艺雯腿脚不便,过完春节她到希望工程一下子办了5年的捐款手续。

王碧岑老人说:“我怕我活不到那时候,就让老伴提前捐了吧。我本来就是一个老百姓,回报社会是我应尽的义务。”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