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热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他们16年资助了30多名寒门学子
他们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于建嵘教授微博中感谢大家的善举
《郑州晚报》教师节特别企划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市民掀起捐书热潮,87岁老人捐书1000本
于建嵘教授微博中感谢大家的善举
9月11日的捐书活动,欢迎你也来参与

■《随手送书下乡郑州行动》追踪

5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教授在微博上发起了“随手送书下乡”倡议。

网友踊跃参与,先后在北京、湖南、广东、福建等省市展开活动。

郑州网友也积极行动起来,发起了捐书活动。昨日,晚报以《你家的废旧书,也许能让人读出精彩》为题,报道了郑州市的网友在教师节和中秋节期间,组织捐书下乡的事。不少市民称,他们希望能在9月11日到现场捐书,支持于教授倡导的随手送书下乡。

昨日,晚报记者微博联系了于建嵘,他对晚报的参与表示感谢,也在网上回答了送书下乡的相关问题。晚报首席记者 徐富盈

A

市民作了一首小诗支持送书下乡

昨日上午,晚报报道了随手送书下乡在郑州的活动之后,不少市民除了在微博上发表支持外,还通过拨打晚报热线,询问这次活动的相关情况。

市民胡女士本来要把她家的3捆书当废纸卖,看到晚报报道后,她又把拿下楼的书提上了楼。“我要在9月11日,和女儿一起去东风路的郑州轻工业学院那里捐书。”

市民左冰凝女士得知郑州众多网友积极响应于建嵘教授的“随手送书下乡”活动,专门为此作诗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们愿架起桥梁/把您的爱心/伴着墨香/ 送到那偏远的山庄/孩子们的笑颜是最深的悸动/大家的爱心是延绵不绝的力量!”

送书下乡的郑州组织者赵雨虹说,从昨日上午开始,很多市民打来电话询问。“这次捐书不拘一格,养殖类的书、致富的书都可以。不仅针对孩子,还有很多农民朋友也缺书。这个活动,就是在村民家里或者商店设个读书点,村民都可以免费去看。”

网友们希望郑州晚报把这一公益事业连续跟踪报道下去,有网友留言说:“现在农村物质生活好了,但精神食粮缺乏,能给乡下的人们送去精神食粮,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87岁的老人要捐千本书

赵雨虹说,最让他感动的,是一位叫尚峰的老人。已经87岁的老人看到郑州晚报后,直接与赵女士联系:“我家藏书很多,大多数都是有价值的,医学类、农业类、历史类、社教类、文化类等都有,四大名著有好几套,有上千本。”老人说,这是他一辈子的藏书,他想趁着他还能行动,把他所有的书捐出来。

赵雨虹说,她已经和志愿者联系好了,9月11日,志愿者将开车去老人那里,把他要捐的书拉回来。

市民徐女士因为要和女儿一起回老家过中秋,赶不上9月11日的捐书。昨日上午,她骑了40分钟自行车,替女儿捐了很多学习用具。“女儿上大学了,留下不少东西都不用了。”赵雨虹听说徐女士家离捐书点有些远,要去接徐女士。但徐女士拒绝了,她坚持自己去目的地,捐出这些物品。

B

C

10多个省都响应捐书下乡活动

昨日,郑州晚报记者与于建嵘教授通过微博取得联系,于建嵘得知郑州晚报对随手送书下乡的情况进行了报道和支持,得到很多网友和市民的响应后,非常高兴。

“我之所以在微博倡议随手送书下乡,就是让旧书刊在农村流动起来!”于教授介绍,他是5月2日发起的倡议,得到了网友的支持。也就在倡议当天,于建嵘带领50多名网友,车载500多本各类书籍,奔赴河北顺平县大悲镇,送去第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爱心人士捐赠的书籍,直接送到农民手中。现在,全国10多个省都响应他的倡议,开始送书下乡。

“这次随手送书下乡活动,之所以坚持不让把书放在村委会和学校,是因为多年对农村的研究发现,把书放在村委会和学校起到的作用不大。一些村委会的图书室多半不开放的,农村学校也是如此,图书室好久不开一次。我们用一些小志愿者来管图书,情愿丢失几本,也要让书流动起来,这样书的作用才能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把书直接送到农民手上。”

于教授说,他今年5月1日和网友在湖南衡阳调查,发现许多农民家都没有书。他们只爱打麻将,精神生活匮乏,这也是他倡导送书到农民手中的初衷。

9月11日10:00~16:00,现场捐书活动将在郑州轻工业学院东100米学习书店门前举行,要参加捐书的市民可到现场参加活动。联系人:赵雨虹,电话:15039054717。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