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封面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立雪
嵩山春歌
登封观星台探秘
审美守望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登封观星台探秘

□王蔚波

2009年是国际天文年,世界上最大的科普周刊之一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盘点并公布了世界九大神秘古观象台,中国河南告成观星台名列第二。

观星台位于登封市城区东南12公里处的告成镇周公祠院内,创建于元代初年,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掌握四季时节气候变化规律,指导农业生产,设立专门机构,改进历法,郭守敬等人被指派主持此项工作。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诏令郭守敬、王恂等著名天文学家,负责在全国北纬15°~65°之间,东起朝鲜半岛,西至河西走廊,北到西伯利亚,南达南中国海范围内,设立27个天文台和观测站,观星台为观测中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郭守敬等人来到阳城(今登封市告成镇)。经过考察,郭守敬在周公测景台旁,亲自设计,率众建造了一座中心观测台——观星台。如今,其他26处观测站已无迹可寻,只有告成观星台基本完好地保存至今。

观星台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城楼式建筑,由台身和石圭两个部分组成。台身平面近正方形,下大上小,形似覆斗,台基边长16余米,向上逐渐收分,至台顶平台边长8米余,其收分比例表现出中国早期建筑的特征。

观星台为郭守敬等科学家观测天象、编定新历法提供了大量数据。经过数年的辛勤观测与推算,根据“四海测验”的结果,并参考了1000多年的天文资料,70多种历法,相互印证对比,排除了子午线日月五星和人间吉凶相连的迷信色彩,按照日月五星在太空运行的自然规律,在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郭守敬终于主持制订成了新历法——《授时历》,并于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由元世祖忽必烈颁布实行。《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郭守敬通过测量,推算出一个回归年周期为365.2425日,即一年为365日5时49分20秒,与世界上许多国家通行使用的《格里高利历》(即公历、阳历)分秒不差,但《格里高利历》是公元1582年(明万历十年)由罗马教皇开始改革使用的历法,却比《授时历》晚了300多年。与现代天文学家用精密仪器测出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365日5时49分46秒)相比,《授时历》仅差26秒,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科学研究的较高水平,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观星台的主要作用在于测量太阳的影长,以掌握与农业有关的四时节气变化。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陈宣所撰《周公祠堂记》有“观星台,甚高且宽,旧有挈壶漏刻以符日景,而求中之法尽矣。” 又据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孙承基撰《重修元圣周公祠记》碑载:“砖崇台以观星。台上故有滴漏壶,滴下注水,流以尺天。”《考古记》亦载:“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由此可知,在古代,观星和测景常常是相互配合的,观星台当是一座具有测景、观星和记时等多种功能的天文台。

古老的观星台,历经沧桑,几经修葺。明代初期,在观星台前建立周公祠。嘉靖年间对台体及石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县令侯泰仿照旧制整修了坍塌的台体,同时又在台顶建造了北侧小室。清代又对周公祠等建筑进行了修葺。1944年中原沦陷,观星台惨遭侵华日军炮击,致使台顶东室倒塌,台体多处严重崩裂,东壁布满弹洞枪痕,受到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观星台进行了保护和整修,1975年拨专款修复加固了被日军炮击的台体和顶部小室,并找到了早已失散的量天尺圭石一方,恢复了量天尺原有三十六方圭石的原貌,还加固整修了周公测景台、照壁、山门和围墙,恢复了原有的周公祠大部分院落。

观星台不仅保存了我国古代圭表测影的实物,也是自周公土圭测影以来测影技术发展的高峰。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科学建筑之一。其主体建筑观星台,为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进行全国范围内天文观测所建,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以及十三世纪中国科技建筑的建造水平,也是世界建筑史和科技史上的重要先驱作品,在世界天文史和建筑史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