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9版:观星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此地出产后悔
吃西瓜的N种方法
淘 宝
行乞者观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行乞者观察
人间百态

□胡弦

超市门口站着一个老年的乞丐,他手里是一个不锈钢的饭盒,他向每个走进走出的人掂动那个饭盒,这个动作,类似于厨师掂动炒勺,只是幅度要小得多。

盒子里的硬币有节奏地响着。

他为什么要掂动那个盒子呢?那硬币的响声里,究竟有什么寓意在传达?

那硬币与盒子的碰撞声,果然引起了顾客的注意。但它的作用定然不止于此。

耐人寻味的是那些硬币,它们来自施舍的人,是乞丐一点点收集起来的好人的良心。它们在不锈钢的盒子里碰撞,发出响声。它们能在过路者的心里找到回声吗?

乞丐一定含着这种希望,他摇动那个盒子,他的行为,肯定也是建立在某个理论的坚实地基上。听响声,硬币似乎已经不少了,但乞丐依然贫穷。

虽然目的相同,乞丐的行动方式却多种多样。

还是在做教师的时候,有次我带着孩子们到公园游玩,在那里见到一个乞丐。他有肮脏的头发、衣着,鼻子上长着肉瘤,尤其是膝盖上,皮开肉绽,鲜血和破损的肌肉让人望上去既恶心又可怜。他向孩子们伸手乞讨,很快,他面前的饼干、面包和矿泉水之类的食物就堆得像一座小山。但有一个老者却悄悄告诉我,这个乞丐脸上的瘤子和受伤的膝盖都是伪装的,那膝盖上的肉可能只是一块从菜市场买来的巧妙地绑上去的某种动物的肉。他的话让我震惊,怎么可以拿孩子可爱的童心开玩笑呢?我当即陷入两难的境界,如果我上前去戳穿那人的鬼把戏,无疑告诉孩子们这世界有多么虚假险恶,这样的打击,对他们稚嫩的心灵来说并不划算,而且,老者的话真的可信吗?我最终决定缄口不语。我想,那个上午,孩子们和乞丐都是快乐的,孩子们因做了好事快乐,乞丐为收获颇丰快乐,只有我心里却说不清是什么滋味。

还有一次,我去采访一个民间艺人——一个因演奏胡琴而远近闻名的老盲人。他的屋子里摆着他在全国残疾人音乐大赛上获金奖的奖杯。我的采访无疑使他非常高兴,他当场演奏了那令人陶醉的美妙琴曲。当我问起他的演奏技能如何达到这般境界的时候,他的回答却令我诧异。他说,这完全是过去的乞讨生涯练就的。

老人的话使我回忆起许多有一技之能的乞丐,他们手里拿着京胡、简板或笛子之类的乐器走街串巷。有一种说唱形式的乞讨是这样的,手里打着竹板的乞丐来到某家铺子前,根据铺子主人所做生意的特点编出好听的说词,如果没有得到施舍,那说词就会渐渐变成讽刺以致诅咒。还有一种是带有暴力威吓的乞讨,乞丐一般是年轻力壮者,手里拿一块砖头拍打自己的胸脯。这样的乞讨方式在城市里已绝迹,但在一些偏僻的乡间据说还可以偶尔见到。

不同的乞讨方式,使每一个乞丐都栖息在各自不同的心灵上,也使整个乞讨世界变得斑驳而深奥。我每见到伤残或身体畸形的乞丐,心里都既同情又有些疑虑,这种疑虑会对我造成短暂的折磨,并让我给出的硬币失去了任何意义。

乞丐无疑是弱势群体,甚至处于被世界半抛弃的状态,但就精神来说,他们仍有自己独立的世界。

在电信大厦的拐角处,每到夜晚,常有一对夫妇坐在那里乞讨,男的是个盲人,弹琵琶,女的手里拿着麦克风唱歌,一个小瓷碗放在他们面前。他们神情默然。面对城市的霓虹和纷纷的行人,那女的眼里波澜不惊,好像什么也没有看到,只有当零星的硬币落到碗里传出一声轻响,他们才会同时鞠一个躬。男的只管谈琵琶,女的跟着乐声唱歌,常常跑调,从那歌声里也听不出任何感情色彩。有一次站在过街天桥上,我停住脚步,想仔细听听她唱的是什么。透过城市滚滚的喧嚣,我听清了,是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

我还看到过一个靠耍猴子乞讨的人,他脸色铁青,一手用铁链子牵着猴子,一手挥舞鞭子指挥猴子翻跟头,以此向一路经过的店铺和碰到的过路人乞讨。一次表演结束的时候,那猴子忽然爬上了他的肩头,龇牙咧嘴地向大家作出恐吓的动作。这个动作,无疑比翻跟头更刺激,有人就嚷叫不要走,并试图去逗弄那猴子。

但乞丐头也不回地走掉了。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