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2版:天地之中 我心飞翔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育中国
“天亡簋”铭与“武王嵩山封禅说”
嵩岳万木竞葱茏
唐表元台话天中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唐表元台话天中

□张家泰

观星台位于登封市东南15公里的告成镇北高地上。告成镇,古称阳城,春秋时代为郑邑,秦置县,武周时因封禅成功更名告成,五代唐时又复名阳城,周显德中并入登封县。是一处地上、地下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的历史古城,尤其是1977年告成镇西北王城岗龙山文化晚期城址的发现,发掘清理出夏代初期的小城堡,更显示出这一带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观星台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建筑,而且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迹之一。此台为砖石结构,台体形似覆斗,台高9.46米,下部各边长16米余,上边8米余,四壁均有明显的收分,具有宋、元砖台建筑的时代特征。其北面设有东、西对称的登台踏道入口,可盘旋登临台顶。梯道及台顶周边均砌有1.05米高的梯栏和女儿墙。踏道四隅,设石龙头排水口。台顶北沿筑小室一列,为明嘉靖七年(1528年)侯泰增修。台体北立面中间砌一凹槽,槽的东、西两壁上下有收分,呈斜面墙壁,而南壁为上下垂直的砖壁,用以代替铜铸的“四丈高表”。而且巨大的台体,十分稳固。正因为高表测景的需要,才出现观星台特殊的建筑造型。凹槽下方,距直壁36厘米处,自南至北砌有石圭(又称“量天尺”)一座。由36方青石板平铺而成,下部为砖砌基座。石圭长31.196米,经测定,石圭正居子午方向。石圭上面刻有双股水道,用以圭面取平。这是我国元代初年天文学家郭守敬等为了改革历法,准确授时,而进行天文仪表改革的历史鉴证。郭守敬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为了得到精确观测日景的数据,把八尺之表,加高五倍,创制了四丈高表,又在表端加设“横梁”,并在石圭上加配利用针孔呈像原理制作的“景符”,用它接收太阳倒像和横梁投影,把测量精度大大提高。根据郭守敬、王恂等科学家的仪表改革,在全国二十七地进行规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测验(“四海测验”),以及周密的数学计算,元初天文历法改革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郭守敬创造了10多项新的天文仪器以及制订出先进的《授时历》,均较前代有了很大创造性的进步。与《授时历》所测结果完全相同的今世界通用的阳历(格里高利历),则晚于《授时历》300年左右。《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好、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之一,不仅在我国长期使用,而且还东传到朝鲜和日本,他们或直接使用,或利用其原理方法,并进行实测,在《授时历》基础上,创制自己的新历。

观星台院内,既有我国长期使用的传统八尺圭表——“周公测景台”石表,又有郭守敬改革创造的四丈高表。从最早的土圭测景、八尺之表到配有横梁、景符的四丈高表,千百年来先人们在观测天象,探索科学,改革历法,服务农业、畜牧业生产等方面的不断进取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僧一行到郭守敬,一代又一代的天文学家都是那样的重视实践考察,都是那么重视吸取前人的宝贵经验,都是那样敢于改革创新,所以他们才能做出在中国及世界科技史上的光辉成就。他们的名字,也都被世界所公认,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科学实践的辉煌里程中,为中华民族不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为我们留下了光灿夺目的世界文化遗产——唐代周公测景台和元代观星台。它们已成为唐、元两代天文历法改革中保留下来的极其珍贵的实物例证。至今配上必要的设备,仍然可以模仿古制在古台进行天文观测,著名现代天文学家张钰哲说:“观测,主要依靠观测,是天文学实验方法的基本特点。”唐表元台在历史长河中,既保存了完好的台体,又作为珍贵文物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近年来,在观星台台北部中轴线上,元代建筑遗址的发现,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元代观星台的完整面貌留下更大的期望。唐表元台,两座不同时代的天文建筑保存在一起,这是世界上罕见的奇迹之一,他们更是“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唯一的一处用于科学技术观测的建筑。如果说“天地之中”是中岳嵩山顶峰的一顶宝冠,那么,告成观星台的唐表元台应当是这皇冠上两颗闪光的明珠!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