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2版:天地之中 我心飞翔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育中国
“天亡簋”铭与“武王嵩山封禅说”
嵩岳万木竞葱茏
唐表元台话天中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嵩岳万木竞葱茏

□杨匡汉

亿万年前的造山运动,崛起了伟岳凌空、峻极于天的中岳嵩山,峰峦连卧,松柏苍翠,无可比拟的美妙、丰富、神奇。千百年来的兴废与文变,成就了贤帝的拓植、初祖的参禅、诗人的鸿篇、雅士的新学,也难怪这里的老百姓对我说过:“到了河南,到了登封,到了嵩山,只要跺三脚,就能听到历史的回声!”

如今,我又十分高兴地从张国臣新著《嵩山诗词一百首》中,读到了神奥的嵩山,读出了嵩山儿女的情怀。张国臣生于斯、长于斯,其人其诗,深受嵩山山川之润泽,深得嵩山烟雨之熏陶。他是知名的嵩山文化学者,“少林文化学”为他所首创;他又是与嵩山共呼吸的诗人,引领你悠游于山林与流泉之间,感悟中岳的雄奇,体验中原的炎凉,享受“小天下”的智性的快乐。

读张国臣的嵩山诗词,首先使我想到古代诗人所提倡的“重、大、拙”三字诀,那是一种诗词襟怀和质地的精英意识。“重”即凝重厚实,“大”即胸胆开张,“拙”即朴拙无华。张国臣的《沁园春·嵩山》《嵩阳将军柏》《少室山赋》等诗词,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吞吐八荒的大奔放、大气象。究其原因,显然与他生活的中原有关,与他心里梦里的嵩山有关。自古道“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而嵩山文化是其精髓。嵩山博大、凝重,是“天地之中”,是儒释道三教交融汇合之地。这里的山川,博大、纵深、绵长;这里的人民,朴素、憨厚、豪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嵩山是中原的核心,嵩山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写嵩山的优秀诗词,表现出的自然也是中原的大、中原的雄、中原的豪、中原的朴。中原文化赋予了张国臣以根性与诗性。这本诗集中的《嵩阳书院》《念奴娇·少林怀古》等作品,不仅描绘了嵩山雄险神秀的自然风物,还诗意地演绎了嵩山所承载的中国五千年来的人文地脉、思想文化。进入他的诗词,仿佛走进了一个开放的地质、宗教、武术、科技、建筑艺术的博物馆。而且,张国臣向我们展示的,还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中的嵩山。特别是诗人注视嵩山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结合自己的心路历程,对时代的发展和人生的进步、精神的振厉和境界的升华,都剑胆琴心地作了很好的记录与呈示。

论及当今的中国诗歌,人们往往以新诗为主要着眼点。新诗运动已近百年,其厥绩至伟,在于为新文化进入现代世界提供了精神的与传媒的通畅管道,然而同时也以与传统文化和诗歌典章的脱节为沉重代价。看得出来,张国臣是一位不薄新诗爱旧诗的歌者。他不薄“新”,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新思想的流贯,新生活的注入,新语言的充实;他又爱“旧”,在自己的歌吟中始终恪守诗言志、律和声、以旨趣为神采的理路。今人容易把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或者只是把两者视为历时性的关系。可喜的是,张国臣在诗词中将时间空间化,又将空间时间化了。他的几首步古人韵的诗词,如《春归嵩山·步李白韵》《归嵩山作·步王维韵》《嵩阳书院放歌·步白居易韵》等,不啻是古典的回响,是时空的穿越。李白送杨山人归嵩山,但见“长留一片月”,可谓嘤鳴雅会;张国臣续话沧桑,把追风岁月漫评量,看到的是“春来化冰雪”,那嵩山之太室山和少室山几遭风雨,换了人间,更似长龙腾空。古人向山河取暖,今人向地脉取法,在倾听自然、感应宇宙、体察人生上,古今诗人异曲同工。也因此,我们有理由珍重时推格调而勿忘神韵,也确信古今相望足可磅礴而发高吟。

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文学生态环境里,对于运用旧体诗词写作的诗人来说,创新是应有之义,更是前沿话题。繁星数到三更鼓,布之为旧瓶装新酒。据河南诗歌界朋友介绍,张国臣自幼酷爱唐诗宋词,曾手抄《唐诗三百首》,并勤于吟诵,心腑蕴高旷琴音。人到中年,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对诗歌艺术研究的加深,他更揖接英贤,运用古体诗词的形式,并努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创辟。他的《梦游嵩山吟留别》《留余》《少林竹》《清平乐·嵩泉》等诗词,无论是在思想的真纯上,珠玉的吐纳上,意境的营造上,还是在语言的运用上,均可看到诗人踞案沉思的匠心与泼墨。他循环古意,回旋于心,写的是当下生活,切近时代,切近民生,丹心滴血如霞;他遵守格律平仄,又敢于突破摹形仿势的束缚,许多辞章如天马行空,挥洒自如,唱叹弥日;他还移用当代口语入诗,新声独灿,启人心智。如此深探情本,真气盘旋,就不必以形式之新旧而论高下了。

“不来峻极游,何以小天下?”此诗此词已是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嵩山呈现给世人的名片。那么,我们同样期盼着,胸次浩茫者张国臣,能继续假嵩山以为风骨,织天机以为华章,获取走向诗世界的通行证。

人世纷纭,得雄奇者有几?嵩岳万木竞葱茏,新词妙制绕毫端!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