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2版:观星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南 瓜
石榴的骨头
城市里的大街
癞蛤蟆第十三号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癞蛤蟆第十三号
朝花夕拾

□齐夫

合肥四姊妹,在中国近代史上知名程度仅次于宋家三姐妹,大姐张元和,二姐张允和,三姐张兆和,四妹张充和,个个美貌如花,知书识礼。大姐嫁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嫁给语言学家周有光,三姐嫁给作家沈从文,四妹嫁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嫁的都是当时社会名流。

尤以三姐张兆和与沈从文的结合最为轰动,也最为曲折。张兆和,品学兼优,聪明可爱,单纯任性,活泼好动,在中国公学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由于皮肤稍黑,被广大男生雅称为“黑凤”“黑牡丹”。 兆和身后有许多追求者,几乎每天都能收到情书,她把他们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

沈从文是张兆和中国公学的老师,但第一堂课就讲砸了。沈从文笔下有功夫,写小说驾轻就熟,但嘴巴不行,一开课,结结巴巴,词不达意,被台下学生猛起哄,其中最活跃的就是张兆和。这一堂课,沈从文无比尴尬,狼狈不堪,出尽洋相,但也有重大收获,他一眼就看中了美丽而调皮的女生张兆和,决计向她发起爱情攻势。

不久,张兆和就收到了沈从文的求爱信。张兆和并没当回事,因为她对收到来自不同爱慕者的求爱信已经司空见惯,近乎麻木了。用二姐张允和的话来说,沈从文当时最多只能排到“癞蛤蟆第十三号”,基本上没戏。在他前边的“癞蛤蟆”,有倜傥帅哥,有风流才子,有豪门之后,有高官衙内,有青年才俊,相比较而言,就属沈从文不起眼,穷酸木讷,出身贫贱,年龄偏大,无非能写几篇白话小说,也影响不大。

强攻不下,沈从文换了迂回战术。他与张兆和的同室好友王华莲谈过一次,试图从王处探问一下张兆和对这件事的态度,并希望王能够玉成其事。但王华莲的话很让沈从文失望:成百上千的优秀男士在追求张兆和,她有时一连收到几十封求爱信,照例都不回信;如果都要回信,她就没时间念书了;她很烦别人老写信给她。

尽管如此,沈老师的情书还是一封封寄了出去,女学生张兆和把它们一一作了编号,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后来,校长胡适也出面为沈从文说情。胡校长说:“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连忙说:“千万不要去讲,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胡适游说没有成功,沈从文又继续他的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

沈从文是湖南人。自曾国藩练湘勇之后,世人有个基本共识,叫“无湘不成军”。就是说的湘人不到黄河心不死的韧劲、蛮劲,沈从文便是军人出身,仗虽没打出名堂,但在军营里养成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却不小。他对张兆和的爱情攻势成了持久战。时间在过去,沈从文的居住地也从上海到北京,又到青岛。然而不变的是他不断写给兆和的情书。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情书点点滴滴滋润着姑娘的芳心,在沈从文锲而不舍的追求之下,张兆和坚如磐石的心也开始动摇起来,慢慢地开始理解、接纳、爱上这个执拗的“乡下人”。结果,原本最没有希望的 “癞蛤蟆第十三号”,最后却拔得头筹,好梦成真,抱得美人归,与张兆和成了一对神仙眷侣。看来,世上事都是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就是在爱情追求上也屡试不爽。放眼四周,我们经常会看到鲜花插在牛粪上的婚配,感到颇为嫉妒与不解,其实,如果细查一下,任何一坨成功的“牛粪”都非等闲之辈,任何一个心想事成的“癞蛤蟆”都有其过人之处。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