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都来拍拍 上一版3  4下一版
瞧这一大家 现实版“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张照片看3年 他们这样守住爱情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张照片看3年 他们这样守住爱情
1964年8月,拍于北京,当年孔27岁,高22岁。
昨日我在孔繁信老人家中拍摄的二老合影照。

1963年6月,孔繁信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分配到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中国广播艺术团.

当年夏天,去北京报道前,他到安阳同学贶(kuang)泽济家玩,认识了安阳人高英华。

当时她在广州部队文工团,也正好回安阳探亲。

她性格活泼开朗,人长得也漂亮。

喜欢表演的高英华与戏剧表演专业毕业的孔繁信相互间就这样产生好感,互留了通信地址。

孔繁信到北京上班后,他们俩便开始鸿雁传书,互诉相思之情。

1964年,为给枯燥的两弹实验基地带去精神食粮,国防科工委在各地选拔文艺人才,组建“春蕾文工团”,到新疆罗布泊两弹实验基地演出。

被“春蕾文工团”选上的高英华,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北京,可以和自己思念的孔繁信在一起了。

“我当时报考国防科工委文工团,就是希望能够到北京,和他在一起!”头发斑白的高英华老人说。

高英华6月份进入北京后开始了紧张的排练。

当时孔繁信在为新中国成立15周年拍摄的献礼片中担任男一号,工作也很忙。

两人虽然同在北京,却很少有时间见面。

8月份,经过几个月排练,“春蕾文工团”准备进入新疆执行演出任务。

临行前,高英华请假,找到孔繁信,在北京一家照相馆拍摄了一张合影照。

当时高英华穿的是短袖,在那个年代显得有些“暴露”,照相师傅专门将露胳膊的地方全部裁掉了。

进入新疆后,因为当时的特殊情况,两人失去联系。

3年时间,两人每每思念对方,就会拿出这张合影照端详。

1967年冬,执行完慰问演出任务的高英华随文工团回北京整顿。

思念的人终于可以在一起了,很快他们便举行了婚礼。

1968年,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

当时正值文革,刚刚有了爱情结晶的孔繁信被下放到北大荒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两人再次天各一方。

1969年5月,高英华年幼的孩子得麻疹病危,孔繁信从千里之外的北大荒赶回北京。

受当时“珍宝岛事件”影响,国内形势发生变化,北大荒干校转移到河南淮阳,军队开始增加战斗部队力量,裁撤文工团。

高英华的单位被撤销,两人回到了河南安阳,分别在两家工厂当工人。

1973年,按照周总理“专业归队,干部归位”的指示精神,两人被同时调到了郑州市话剧团当演员,开始了自己的专业工作。

1983年,孔繁信任郑州市话剧团业务团长,后来话剧团撤销了,就在郑州市艺术创作研究院退了休。

剧团撤销后高英华到郑州艺校任教,后在中州大学退休。

两位老人如今已两鬓斑白,曾经的散步牵手变为现在的相互搀扶。晚报记者 周甬 文/图

欢迎读者拨打热线96678提供老照片的线索,积极参与我们的栏目。

要求:

一、必须是合影,两个人以上最好;

二、时间跨度至少在10年以上;

三、拍照人最好有故事。

您的支持是我们做好这个栏目的最大动力,谢谢!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