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都来拍拍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先有“小棉袄”,又得双胞胎,老两口很满足
情同手足六十年 同乡同姓姐妹花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先有“小棉袄”,又得双胞胎,老两口很满足
老照片 拍摄时间:1982年 当时:父亲 宋广鑫 34岁 母亲 李喜凤 34岁 后排右 女儿宋桂琴 7岁 后排中 大儿子宋克俭 3岁 后排左 二儿子宋克昌 3岁
新照片 拍摄时间:2011年 父亲 宋广鑫 63岁 母亲 李喜凤 63岁 后排右 女儿宋桂琴 36岁 后排中 大儿子宋克俭 32岁 后排左 二儿子宋克昌 32岁

□晚报记者 张翼飞 文/图

1975年冬,西流湖畔西岗村的宋广鑫、李喜凤夫妇喜得千金。女儿是爹妈的贴心小棉袄,他们很高兴,给女儿取名桂琴。

女儿慢慢长大了,活泼可爱,他们想,要是能再生个小子给姑娘做个伴就好了。有些重男轻女思想的宋广鑫的父亲更是有意无意地给他们提醒。

他们没有奢望,盼着再有一个儿子就够了。

1979年5月9日,这个日子宋广鑫记得最为清楚,因为这个日子当时在全村都是一个重要时刻:李喜凤又生了,生了两个男孩,双胞胎!

那个年代,双胞胎十分少见,当两个一模一样的小家伙从当时的郑州市第四人民医院(现郑州市中心医院)抱回来,村里人奔走相告,男女老少都来看稀罕。大家争相向宋广鑫道喜,宋广鑫的父母脸上更是乐开了花,女儿桂琴也为一下子有了两个弟弟欢呼雀跃,一家人忙不迭地给乡亲们沏茶倒水,发红鸡蛋,喜庆的气氛就像过节。

做满月酒前,他卖了一头猪,比较隆重地履行了仪式。

宋广鑫是村里的医生,很忙,李喜凤也在生产队从事劳动。照顾两个儿子的担子就落在了宋广鑫父母和女儿桂琴身上。特别是桂琴,非常懂事,很有姐姐样,陪两个弟弟玩,喂他们吃饭,给他们把屎把尿。

桂琴小小年纪就开始学骑自行车,还是那种28大号自行车。她学车的过程中,两个弟弟帮了不小的忙。他俩害怕姐姐摔倒,一左一右地扶着跟着跑;有时一个在前边扶,一个在后边扶。有了这两个好帮手,桂琴很快就会骑了。她骑着硕大的自行车,梁上带着大弟弟,后座坐着小弟弟,在村里“招摇过市”,可威风了。

村里的小朋友很羡慕他们,小伙伴们迷惑的是:这一前一后,到底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弟弟?

1982年,宋广鑫一家进城去玩,这时候,生活已经有了起色,吃穿都开始讲究起来。到郑州之前,他们就计划拍一张全家合影。

双胞胎兄弟克俭、克昌头上戴着神气的黑白方格鸭舌帽,穿着一样的双排扣新衣服;姐姐桂琴梳着麻花辫,也是一身新衣服。宋广鑫夫妇衣服的款式、颜色中规中矩,但精心修饰了一番,显得格外精神。他们来到二七广场最有名的艳芳照相馆,在一个摆着鲜花、衬着书画、设计了游园回廊一样的窗框布景前,拍下了一张难忘的全家福。

如今,宋广鑫和老伴儿在家安享晚年。

宋桂琴早已出嫁,已为人母。大儿子宋克俭子承父业,在父亲的诊所行医,医术不错;二儿子在技校学的是铆焊专业,是远近闻名的铆焊高手。

他们依然生活在西流湖畔的小村庄,生活平静,安详,快乐。

致歉

由于本人套用格式失误,本栏目上期《瞧这一大家 现实版“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文,新老图片的标注中,把“母亲尹淑琴”误为“妻子刘凤莲”,三儿子“付援”也应为“付华援”,以上错误给尹淑琴女士一家造成了不利影响,我已经向尹淑琴女士致歉,虽然得到了她的谅解,依然感到忐忑不安,难辞其咎。这件事给我敲响了警钟,警醒我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严格细致,一丝不苟,对每一个采访对象负责,争取实现“零差错”。同时,感谢热心读者高女士、宁先生、张国源、郑志光等在第一时间来电为我们纠错。 晚报记者 张翼飞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