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都来拍拍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先有“小棉袄”,又得双胞胎,老两口很满足
情同手足六十年 同乡同姓姐妹花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情同手足六十年 同乡同姓姐妹花
老照片 拍摄时间:1959年 当时:李桂玲(左)28岁 李纯媄(右)26岁
新照片 拍摄时间:2011年 李桂玲(左)80岁 李纯媄(右)78岁

□晚报记者 张翼飞 文/图

结婚50年叫金婚,结婚60年叫钻石婚。那么,两个朋友60年的友谊怎么称呼呢?那种亲如手足般的感情恐怕也是胜似黄金,不让钻石。

1950年12月,老家在开封的李桂玲获得了郑州铁路局一份工作。她是家里的独生女,但从小就很独立。1951年2月份,她辞别父母,来到郑州工作。不久,她被分配到票房,因为人聪明又勤快,很快成了业务骨干。

半年后,又一名姑娘分到票房,她和李桂玲个头相仿,年龄相近,长得也有点像,最有缘分的是,她也姓李,老家也是开封的!

第一次见面,李桂玲就喜欢上了这个名叫李纯媄的妹妹。正好领导让她当老师带徒弟,李桂玲和李纯媄都感到求之不得。

在票房工作,最重要的技术是打算盘。因为那时候没有计算机、计算器,收钱找钱全靠人工计算,而且速度要快。

师徒俩很快打成一片,技术突飞猛进。

论性格,两人还是有点不太一样,李桂玲细心周到,李纯媄单纯豪爽。她们互相忍让,正好互补。她俩又有共同语言,小时候,她们都爱看电影,很多电影明星两人都共同喜欢。工作之余,她俩喜欢在一起唱电影里的插曲,如《马路天使》中周璇演唱的《四季歌》,从来没有独唱,都是合唱。

领导也考虑到她们的亲密和默契,有时候安排出差也让俩人结伴同行。

由于李桂玲在郑州没有亲人,李纯媄和她约定:要做一辈子的好姐妹!

1951年10月,李桂玲结婚了。

1953年,李纯媄也成了家。

1959年,她们都有了两个孩子。冬天,单位安排她们到开封出差,顺便,也可以去探探家,两个人心里格外高兴。

回到老家,办完公事,她们想在熟悉又陌生的街道上走一走,常年在郑州工作,猛然回来,感觉开封的变化还挺大呢。不过,鼓楼小吃的味道没变,黄焖鱼、杏仁茶还是那么地道。

不知不觉,转到了中山大道的“国际照相馆”。爱照相的李桂玲提议,姐妹俩拍一张合影,李纯媄欣然同意。于是,剪着利落的短发的她们,围着当时比较流行的围巾,胸前还佩戴着铁路路徽,留下了一张笑容也很接近的照片。

这之后,时光荏苒,岁月蹉跎。特别是那场长达10年的运动,很多人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和影响。

“文革”期间,李桂玲的丈夫是干部,饱受迫害,原来一些亲近的朋友,担心被牵连,和他们划清了界限,疏远了关系。

李纯媄的丈夫是工人,处境好得多,即使在李桂玲丈夫“问题”最为严重的时期,她也没有避嫌,依然和李桂玲常来常往,嘘寒问暖。

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难以想像在那种时候,保持着那样的友谊,是多么珍贵。

苦难都已过去,生活越来越好,这对老姐妹年纪大了,用儿女们的话说是“欠玩”,鼓励她们旅游、休闲,上天下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经济上没有问题。

唯一的遗憾是,李桂玲和李纯媄两人的老伴先后都去世了。

今年11月11日的“超级光棍节”,她俩也以“老光棍”的身份参加孩子们的活动,其乐融融。

现在,两人的腿脚都不太好了。李桂玲在家里最爱做的事是缝制十字绣,客厅、卧室到处挂着她的作品,鲜花生动,鸟兽欲出,确实功力非凡。

李纯媄则以背诵古典诗词、谚语民谣包括流行歌曲的歌词为乐。她能不假思索地全文背诵《琵琶行》《春江花月夜》……

正因为有这些诗词歌赋的积累,李纯媄老人创作能力也很强。为了我的这次采访,她专门赋诗一首,表达了她和李桂玲的历久弥新的真挚友情:

十七八岁离开家,祖国建设来参加。

同工同岗同学习,同城同市各成家。

虽然现在都退休,相亲相帮如一家。

和谐相处六十年,同乡同姓姐妹花。

欢迎读者拨打热线96678提供老照片的线索,积极参与我们的栏目。

要求:

一、必须是合影,两个人以上最好;

二、时间跨度至少在10年以上;

三、拍照人最好有故事。

您的支持是我们做好这个栏目的最大动力,谢谢!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