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都来拍拍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革”前最后一个高考
让我们俩成为校友
小时候,老大老二很像
长大了,老二老三很像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革”前最后一个高考
让我们俩成为校友
1967年: (左)路世琦 21岁 (右)王炎孝 20岁
2011年: (左) 王炎孝 64岁 (右) 路世琦 65岁

“文革”前最后一个高考

让我们俩成为校友

“文革”前最后一次高考

1965年8月,当时18岁的王炎孝和19岁的路世琦同时考入了空军地空导弹学院(原名为空军技术学院),当年从郑州市一起考入空军地空导弹学院的只有五人。

1965年是“文革”前的最后一次高考。

看着老照片,王炎孝瞬间将记者带到了他的那个年代——

都说我们学校66届同学天资聪慧,学习成绩远远超过我们。但在命运的捉弄下,他们都没能如愿以偿地上大学。所以我们两人算是幸运儿。

路世琦毕业于郑州五中。他在他们学校是尖子,考上大学应属天经地义。我毕业于郑铁一中,也就是现在的郑州市一零一中学。

当时学校从来不排名次,但每个人心里都有数,我在学校是中等偏下的二流学生,所以我比他更加幸运。与路世琦相识纯属有缘分,这也是我的幸运。

同学8元钱买的相机留了念

1967年,是我们入校第三年,学校发生了一场轰动一时的重大事件!西安一个商场以8元的价格处理了一批135照相机。

当时正常照相机的价格大概在150元左右。150元对我们学生来说,肯定是天文数字。

用一个月的津贴费(学员与义务兵相同,第三年的津贴费为每月8元)就可买一台相机,这太有诱惑力了。

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无疑是天方夜谭,可是的确有位同学声称只花了8元钱就买到了一台相机。

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们借来相机在校园内狂拍了几天。这几乎是我们在学校唯一的一次拍照留念。尽管135胶卷的底片比大拇指甲盖大不了多少。但一个135胶卷可以拍36张照片,如果说头尾各抢拍一张,就可拍38张照片。当时高兴坏了,这张照片就是我和路世琦在学校教学楼附近照的。

毕业后几十年未见面

毕业后的第一年,我们通信很频繁,后来渐渐不通信了,也一直未曾见面。

我们5个郑州籍的同学中,只有他转业后未回郑州,现在安家于河北承德市。

这也是多年未能见面的原因。

2011年10月11日,空军地空导弹学院第六期工程班学员在郑州市广州大酒店15楼会议厅聚会。

路世琦和我见面的第一句话是:“你还认识我吗?”

我二话不说拉住他拥在一起拍照(图中新照片),此时,我们的心还沉浸在几十年前风华正茂的时代。见习记者 鲁慧/文 王炎孝/供图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