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都来拍拍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革”前最后一个高考
让我们俩成为校友
小时候,老大老二很像
长大了,老二老三很像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小时候,老大老二很像
长大了,老二老三很像
1972年:(从右到左) 大姐 韩东霞 6岁 二姐 韩晔霞 4岁 三妹 韩咏梅 2岁
2011年:(从右到左) 大姐 韩东霞 45岁 二姐 韩晔霞 43岁 三妹 韩咏梅 41岁

小时候,老大老二很像

长大了,老二老三很像

出生在郑州煤矿机械厂的“韩家三姐妹”,都是吃过苦的,但如今都有喜欢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谈起童年,她们爱说的同一句话是京剧《红灯记》里的一句戏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老二生日当天的留念

让我们从老照片上认识一下这三姐妹吧:

照片拍摄于1972年1月11日,为什么日子记得这么清楚?

因为当天是二姐韩晔霞的生日。那时候过生日可没有蛋糕,姐姐和妹妹跟着老二沾光,每个人吃到了一个煮鸡蛋,而小寿星只享受到了一碗所谓的“长寿面”而已。

但她们已经很高兴了。

为了留个纪念,爸爸妈妈带她们到当时国棉三厂的一家照相馆,拍了这张合影。

姐妹三个穿的衣服,都是巧手而节俭的妈妈自己扯布做的,她们头上戴的毛线帽子是买的。

那天,身高相仿的老大和老二穿的衣服戴的帽子比较一致,从当时的面相来看,老大和老二长得也比较像。

可是将近40年过去了,现在再拍照,我们发现,老二和老三反而更相像了,她们自己也觉得很有意思。

曾被送回老家寄养

当时,爸爸一个月工资41块,妈妈38块。

孩子们接连降临,既是高兴事,也是烦恼事,为了更好地工作,也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老大、老二都有被送回南阳老家寄养的经历。

老大长大了来到郑州,老二又送回了老家。老二真正回到父母和姐妹们身边,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是她6岁左右该上学了。

所以,很小的时候,三姐妹真正朝夕相处的机会并不多。

这张生日合影照是老二在过年的时候,从老家来到郑州时拍的。现在,她们在家庭相册里搜寻10岁前的三人合照,这也是唯一的一张。

把鸡分成组看谁养得好

生活的艰苦,没有改变她们乐观的天性。

她们印象最深一起做的一件事,就是帮助妈妈养鸡。妈妈养了五六只鸡,她们一起帮着喂,母鸡生蛋,她们抢着去拾。

在缺少玩具的童年,这几只鸡成了她们的好伙伴,她们给每只鸡都起了名字,分成三组,每个人照管一组,比赛谁养得好。

爸爸是个知识分子,收入再紧张,也想方设法挤出来一点,给姐妹仨买书看。

提起小时候看的书,她们至今还如数家珍:《雷锋》《刘胡兰》《小英雄雨来》《草原英雄小姐妹》……

一本书,大姐看完给二姐,二姐看完给三妹,看了一遍又一遍,一本新书都能让她们满足好久。

一家五口骑一辆车出游

她们感到最幸福的一件事,是星期天爸爸骑着28自行车,带着全家出去玩。

老大和老二坐在前梁,妈妈抱着老三坐在后座,虽然人多,但一路欢声笑语,爸爸蹬得格外轻松,从西郊一路骑到二七广场。

回到家,老三不用下车,爸爸连自行车带她一起扛到楼上。

现在生活好了,她们和老公孩子一有时间就到父母家,陪老人说话,和老人一起做饭,亲亲热热,其乐融融。

爸爸老韩常乐呵呵地对人说:“都说女儿是贴心小棉袄,我家一共有三件,真温暖,真贴心!”晚报记者 张翼飞 文/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