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都来拍拍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兄弟,还记得48年前那段热血岁月吗
老伴,还记得49年前的那次偶遇吗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老伴,还记得49年前的那次偶遇吗
动心思定婚约拍婚照历坎坷长幸福
老照片:1964年 丈夫 杨洪新 25岁 妻子 姚彩霞 22岁
新照片:2011年 丈夫 杨洪新 72岁 妻子 姚彩霞 69岁

初相识

1960年,21岁的巩义小伙杨洪新从河南大学(当时叫开封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偃师一所中学教书。

1962年的一天,20岁的巩义姑娘姚彩霞到回郭镇火车站送姐姐去郑州。没想到,巧遇到郑州看哥哥的杨洪新。

杨洪新的村子和姚彩霞的村子相邻,同属一个人民公社。杨洪新和姚彩霞的姐姐还是同班同学。

动心思

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

得知姚彩霞是送姐姐的,杨洪新热情地说:“正好我也要去,空着手,要带的东西我替你拿吧,你就不用去了,省一张火车票。我和你姐姐是老同学了,我会照顾好她的。”

说话间,就把姚彩霞拿的行李包接了过去。

姚彩霞的姐姐也觉得能省则省,就让妹妹先回去了。

没去成郑州,姚彩霞有些遗憾。不知为什么,见到这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人,她忽然觉得含羞起来,开始偷偷看自己穿戴是否合适,生怕给对方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

“杨洪新”这个名字,她不止一次听村里人说过,是个人称“神童”、“天才”的名人。之前,她一直认为他是个书呆子,没想到是个性格开朗、对人亲切的美男子。

她怦然心动了。

定婚约

后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

父母知道女儿的心思后,就托人到邻村提亲。

杨洪新是知识分子,姚彩霞的父亲也是河南大学毕业的,曾在巩义县中学当过校长,姚彩霞当时是小学教师,可谓门当户对。

其实,杨洪新也对有过一面之缘的同学妹妹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说一见钟情的话,应该彼此都是。

正是谈婚论嫁的年龄,他不仅同意,而且催着家人早点把婚事办了。举行婚礼前一天,杨洪新到姚彩霞家送礼物,简单和姚家人说了几句话。

细心的姚彩霞发现他的裤子破了个洞,趁着说话的空,不声不响地取来针线,不用他脱掉,几下就缝好了,针脚细腻,不露痕迹。杨洪新发现,未来的媳妇,原来手这么巧。

拍婚照

1963年,两个人登记结婚。

1964年1月,他们在巩义鲁庄公社的照相馆,拍下了这张正式的结婚照。

照片上,姚彩霞穿的格子呢衣服是自己扯布做的,领子也是自己套上去的。这身装扮明显是受豫剧《朝阳沟》影响,加上两条乌黑油亮的大辫子,真像“银环”。

杨洪新穿着中山装,围了条白围巾,胸前戴着在河南大学上学时获得的国家二级运动员证章。头发精心梳理过,这身打扮很像电影《青春之歌》中的进步青年卢嘉川。

若干年后,他们再看这张照片,依然觉得,在当时,自己是很时髦的。

历坎坷

1966年,“文革”开始,杨洪新回到巩义,在村里教学。

后来,家里添了两儿一女,姚彩霞身体变得很差,又有父母需要照顾,生活十分艰难。好在一家人都在一起,可以互相照应。

1978年,杨洪新又调回偃师。当时,3个孩子分别上高中、初中、小学,姚彩霞体弱又不能干重活。

杨洪新微薄的工资养家捉襟见肘,为了能多些收入,他白天在偃师教课,晚上骑车赶十几里路回巩义种自家的地,日夜操劳,疲于奔命。

1983年,国家开始有了特殊地区“农转非”的政策,新疆率先到河南引进人才,15年以上的大学生到他们那里工作,可以享受特殊照顾。比如当时杨洪新的工资每月56元,如果到了新疆,可以拿到200元。

生活的压力迫使杨洪新决定,举家迁往新疆!

长幸福

事实证明,这是个正确的选择。

他在新疆地质局子弟高中发挥了专长,培养了大批人才。3个孩子都考上了名牌大学,姚彩霞的身体也好起来。

1999年,已在郑州工作的儿女把他们接了回来。

现在,老两口都是社区的积极分子,有什么活动夫唱妇随,恩爱如初,让年轻人羡慕不已。

晚报记者 张翼飞 文/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