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广告
逃犯为何能高调而成功潜伏多年
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逃犯为何能高调而成功潜伏多年
热点话题

□李妍(重庆)

吴结 图

原来他才是潜伏最深的。

你现在知道了吧,男一号应该给我演。

真仿佛一夜之间,所有潜伏的逃犯显形了——质疑曹操墓造假而闻名全国的“学者”闫沛东,竟然是公安部门追捕多年的逃犯;某杀人犯潜逃17年后成为著名寺庙的住持法师;儿子网上炫富,千万身家父亲逃犯身份曝光……一个个现实版的潜伏故事,大幕徐开。而最让人震撼的,莫过于曾在风靡一时的电视剧《潜伏》中,饰演保密局档案股股长“盛乡”的演员吉思光,被曝是1998年结伙袭警夺枪的逃犯,已潜逃13年。吉思光曾参演30多部电视剧,并有多家媒体对他进行过采访。12月7日,吉思光被抓捕归案。(相关新闻见今日A21版)

现实与戏剧,真实与欺骗,社会多棱镜之下,各种光怪陆离的人物与背景,已让人分不清虚实。人的性格固有A面B面,但也许没人能想到,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身份与角色却也在A面与B面中更替混淆。在人前,他们是衣冠楚楚、谈吐得体的学者、演员与企业家;脱掉那身代表身份的衣服,在独自一人的暗夜里,他们就是战栗着抚摸内心隐秘阴影的逃犯。

成功人士与逃犯,悬在一念之间。客观来说,逃犯与是否能够在社会立足乃至成功,本没有必然联系。但人们之所以对这样高调潜伏的逃犯莫名惊诧,不仅在于逃犯与成功人士这两个极端对立的身份,冲撞着人们对成功人士的固有观感,它还制造了一种普遍怀疑的情绪:倘若那些在人前衣鲜光亮的成功者,都可能是逃犯的一分子,那么,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多少这样的冒充与欺骗?

这样的情绪尽管似是而非,却在拷问着当下社会的某些机制。毋庸言说,这些高调潜伏的逃犯,之所以统统都在年底扎堆显形,自然是拜公安部门的“清网行动”所赐。从与老百姓互动、开微博通缉到发“三国杀”通缉令,任那些潜伏的逃犯“七十二变”,也逃不出“清网”的如来神掌。这样的逃犯追捕,当然值得期许。但那些身负重案的逃犯,为何能够高调而成功地潜伏多年,也在拷问着我们日常社会生活中的甄别、行业准入、法治执行等多重机制。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正是在这种功利主义的成功论下,不少行业泥沙俱下,那些身负重案的逃犯,竟也因此能够轻松获取成功通行证。在缺乏基本甄别、评判机制的社会中,不以道德底线做文章,只以成败论英雄。如此情境,逃犯高调而成功地隐身,不足为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