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都来拍拍 上一版3  4下一版
57年前就很时尚
拍照时,用“火钳”烫头发
友情如酒久愈浓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友情如酒久愈浓
认识了“官二代”亲密友情传佳话君子之交淡如水
▲老照片:1972年 吴洲(左) 22岁 刘国运(右) 25岁
▼新照片:2011年 吴洲(左) 61岁 刘国运(右) 64岁

□晚报记者 张翼飞 文/图

“莫让距离拉开思念的手,莫让时间隔断相通的心,莫让功利蒙蔽友谊的眼,莫让世俗玷污真情的魂……”

这是今年64岁的刘国运老人,写给老朋友吴洲的诗歌,他们的友谊已经将近50年了。

考上县重点中学

1962年,15岁的刘国运从老家周口项城市南顿乡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项城第二中学。

他比同班的同学大两三岁,那是由于三年自然灾害,让少年时期正在长身体的他饿得受不了,家里困难又无计可施,他从乡里的学校辍学两年,一个人闯关东,跑到东北找嫁到那里的姐姐讨生活。后来形势好转,他回到家乡,发奋读书,继续考学,终于如愿以偿。

刘国运性格随和,宽以待人,因为自己年龄大一些,班上学校里有什么事情都乐于承担,很快就被大家推选为学生会主席和团支部书记。

同班同学中,有一个相貌俊秀、活泼外向的男生名叫吴洲,他觉得刘国运懂得多,爱照顾人,像个大哥哥,很喜欢和刘国运一起玩。

特别是刘国运作文写得好,吴洲经常向他讨教写作技巧,刘国运毫无保留,悉心辅导,两个人的友谊越来越深。

认识了“官二代”

其实,刘国运见到吴洲的第一印象就感觉他家教有方、气质不俗,待人接物有一种大家风范。

因为吴洲从来没有透露自己的家庭状况,他也没有多想。当时,虽然自然灾害基本过去,但整个国家的经济还比较困难,特别是农村,依然十分贫瘠,温饱都成问题。

刘国运上中学经常为交不起学费、买不起课本和作业本而苦恼。为了节省开支,他每天吃饭只吃窝窝头泡盐水,连2分钱一碗的白菜汤都不舍得买。

这些情况,吴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刘国运最需要的时候,总是悄悄解囊相助,而且不许刘国运拒绝,也不让同学们知道。

星期天,吴洲会生拉硬拽把刘国运领到自己家,让妈妈给他包饺子。

要知道,在老家,刘国运只有过年才能吃到一顿饺子呢。

到了吴洲家里,刘国运才清楚,原来吴洲的爸爸是县里的主要领导,用现在的话说吴洲是“官二代”。可是,吴洲在学校从来没有搞过特殊,他家里陈设简单,根本不像一个干部家庭,吴洲爸爸对儿子的要求比普通孩子更严格。

亲密友情传佳话

1978年,刘国运家中由于缺少劳动力,急需一辆架子车交到生产队,以解决多年对生产队的欠账。而当时,架子车很紧俏,到处都买不到。无奈,已经在部队参军的刘国运向在安阳工作的吴洲求助,吴洲也回不去,就往家又打电话又写信。

当时,已经病退的吴洲父亲费了一番周折才买到了架子车,又亲自和吴洲的弟弟一起,把崭新的架子车送到刘国运家中。他们的到来令刘国运家人大为惊讶,因为作为一个曾经的重要领导,为一个普通村民家送代买的东西,他们做梦都想不到。这件事在刘国运老家一时传为美谈。

刘国运和吴洲自1965年初中毕业之后分开,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友谊从没有中断过。

刘国运应征入伍,戎马生涯20多年,1986年转业到郑州安家落户;吴洲先到企业工作,后来又上了大学,毕业后在洛阳中石化炼油设计院任工程师。

分开的46年间,两人恪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承诺,交流不断,互相鼓励,互相关怀。

君子之交淡如水

通过几十年间的书信来往和照片互换,他们感触着彼此的脉动和心跳,看到了对方的成长和改变。

而且,只要有机会,他们就尽可能地创造相聚的条件。刘国运每次从部队回老家探亲,无论吴洲在郑州读书还是在安阳上班,途径这两个地方,他都会在途中停留,看望好朋友。

这张已经泛黄的老照片,就是1972年刘国运途径安阳停留期间,和吴洲在安阳照相馆拍的合影。那时的刘国运一身戎装,十分英武,而吴洲面容俊朗,颇为儒雅。

来到郑州之后,刘国运和在洛阳工作的吴洲联系更加紧密。

他经常对吴洲说:“过去我总是享受你对我的给予和帮助,现在我有条件了,你有什么需要,尽管对我说吧!”

吴洲总是笑着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总是记着我对你的帮助,惦念着你对我的回报,那还叫朋友吗?”

很多朋友的友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改变、工作的转换而生疏和淡化。而刘国运和吴洲的友情,却像陈年的老酒,时间愈久,就越醇香、浓烈。

欢迎读者拨打热线96678提供老照片的线索,积极参与我们的栏目。

要求:一、必须是合影,两个人以上最好。 二、时间跨度至少在10年以上。三、拍照人最好有故事。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