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都来拍拍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他们曾经两地分居18年
一年只能团聚一次
当了三个月的爸爸
还没见过儿子啥模样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当了三个月的爸爸
还没见过儿子啥模样
老照片 拍摄时间:1965年 当时:父亲 许登文 29岁 母亲 杨家珍 28岁 儿子 许继清 100天
新照片 拍摄时间:2011年 现在:父亲 许登文 75岁 母亲 杨家珍 74岁 儿子 许继清 46岁

当了三个月的爸爸

还没见过儿子啥模样

1963年,在郑州大学完成学业的信阳姑娘杨家珍面临毕业分配。同年毕业的信阳学生都想回原籍,她选择了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商丘。之所以去商丘,一是响应学校的号召,支援灾区建设,二是她已经心有所属,恋爱对象许登文是商丘柘城人,同届毕业,要分配回老家去,她要和他在一起。

到了商丘,两个人都当了教师,许登文在商丘第一高中任教,杨家珍分到了商丘师范学校。两所学校是邻居,两个人的感情也日益加深。1964年,他们结了婚。

不过,当时商丘连年灾荒,他们的学校地处郊区,土地贫瘠,麦子长得像狗尾巴草,一亩地勉强打30斤粮食,都不够种子钱。当时的主食就是红薯,当地流传一句民谣:红薯干,红薯馍,离了红薯没法活儿。

许登文父亲去世了,母亲瘫痪在床,兄弟姊妹4人,只有3间房子。和杨家珍结婚时,这3间房有一间半都露着天。吃饭是最大问题,刚刚经历了3年自然灾害,就连红薯面供应都比较紧张。作为新媳妇的杨家珍精打细算,省吃俭用,为了在有限的条件下让全家人都吃好,想了很多办法。那时候她经常一锅馒头做3样:稀有的白面蒸几个,让许登文的母亲和孩子吃;掺一半白面一半红薯面的,给患有哮喘病身体虚弱在此养病的婆弟吃;剩下纯红薯面窝窝,自己和丈夫吃。

本来信阳人爱吃米,可杨家珍硬是逼着自己习惯了吃难以下咽的红薯面。

1964年9月1日,学校领导通知许登文:中央有文件,1963年以来的大学毕业生,无特殊情况,一律要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并且严肃地告知纪律:9月5日报到,运动中间不能请假。这个时候,杨家珍已经有好几个月的身孕了,许登文急忙回家和母亲商量。母亲让他放心去工作,说孩子出生后,就先找亲戚帮帮忙,等到孩子满月了,自己去换班。孩子小尚不需抱,她尽管腿瘫不能动,但坐在床前哄哄孩子、换换尿布还是可以的。

母亲的话给许登文吃了定心丸,他又对杨家珍叮嘱了半天,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家。到校报到后,许登文和60多名大学毕业生被编成一个工作队,深入到周边地区的农村开展“四清”。工作非常紧张,纪律十分严格,忙碌之余,许登文时时牵挂着妻子和即将出世的孩子,每天都祈祷母子平安,焦急地盼望着能有机会回去看看他们。

可是,一直待到第二年的六一,工作队才第一次放假,3个月前,老家有人给他捎来口信,说杨家珍已经生了,是个男孩!此时终于可以见到母子俩了,他日夜兼程往家赶,真是归心似箭。路途中,他想着儿子的模样、妻子的身体、家里的状况,心情十分复杂。不过,初为人父并且即将见到儿子的喜悦还是冲淡了一切担忧。

终于回到家里,他迫不及待地跑进屋里,看到了襁褓中活泼可爱的儿子,欣喜若狂,抱着亲了又亲,闻了又闻,直到儿子不客气地尿了他一身。杨家珍说:“脱下来洗洗吧。”许登文则摇摇头说:“不洗,不洗,这样还好呢,让我带着尿味走吧,想儿子了就可以闻闻!”

假期只有两天,许登文还要替几位值班不能回来的工作队队员取换季的衣服。所以,他想到能给自己留下点纪念的,就是一家三口到商丘市一家照相馆,拍了这张难忘的“全家福”。

儿子许继清很懂事,他不仅从小就勤奋好学,还能承担部分家务。7岁就能擀面条、蒸馒头。后来有了妹妹和弟弟,就主动照顾他们,替父母分忧。

如今,许登文夫妇在郑州安度晚年。许继清已经博士毕业,在郑州大学工学院建筑设计院任教授了。那张“全家福”老照片被放大挂在了客厅中央,在幸福的今天,全家人都不应忘记那特殊年代的亲情往事。

晚报记者 张翼飞 文/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