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冯杰 耿饼,是风干的记忆。 我姥爷称呼柿饼为“耿饼”,那时我没来得及细问。只知道耿饼就是柿饼的别名。像人有乳名。 三十年后,看《儒林外史》,第一回里记载王冕自山东归来回家,有一段琐碎的文字:“打开行李,取出一匹蚕,一包耿饼,拿过去拜谢了秦老。”后面有注释,才知道为什么叫“耿饼”。 也知道我三十年前吃过,并且瞎吃了三十年。 山东菏泽与我们那里一河之隔,黄河为界,河东河西。菏泽耿庄出产柿饼,故叫耿饼。耿饼以耿庄为中心去划半径,因为近,自然是要销到我们北中原那里。菏泽古称曹州,当年那里有个黄巢,和我们长垣县的王仙芝配合,折腾了一番。这耿饼更早叫曹州耿饼,据说,在明代就是贡品。皇帝曾坐在龙椅上,一边上朝批阅奏章一边嚼柿饼。 耿饼特征是小而厚,橙黄透明,霜厚无核。近似明人小品。 我们北中原乡村集市上是这样卖柿饼的: 先用细长的柳条将柿饼一枚枚穿起来,一串串挂在车上,我们戏称像是穿“驴粪蛋蛋”。那时,我跟在姥姥后面在乡村走亲戚,我们送去杏果,回家时,亲戚多回赠这样的柿饼,叫“压”。 至今,北中原偏僻的集市上还有这样的卖法。古风犹存。让我看得恍然如梦。 柿饼上的那一层白粉,叫柿饼霜,属自然而生。常被姥姥收集起来,用纸包好,储存到瓦罐里。每当我烂嘴或舌头溃疡时,就敷上一抹柿饼霜,很快就会痊愈。 在严冬乡村,吃柿饼时我先用舌尖舔舔,再慢慢收回。感觉柿饼霜就是耿饼出的一层细汗。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