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音乐结缘 三个好朋友“友谊地久天长” 1967年国庆节前,3个小伙来到了人民公园西门口玩。当时,一进公园大门是一面影壁墙,画的是《毛主席去安源》。3个人衣着朴素,精神饱满,拍照时,他们目视上方,如同放眼世界。 从左至右,他们分别是李海生、陈治中、吴文革。值得一提的是,拍照的时候,他们没有劳烦他人,李海生借来一部相机,设定了自拍模式,虽然是摸索着拍,但效果确实不错。如今,他们身后的影壁墙已经不在了,友谊却历久弥新。记者 张翼飞 文/图 1967年初,李海生家从东大街搬到了西陈庄前街。他从小自学拉手风琴,后来成为优胜路小学的音乐教师。搬家前,他认识了一位从少林寺还俗做厨师的和尚,学会了少林拳。 搬到西陈庄后,他常在家练琴。不久,他注意到离他家不远的一户人家也常有琴声传出。性格开朗的李海生主动前往拜访,开门的是一个英俊的男青年——就是陈治中。陈治中的小提琴也是自学成才,一番攀谈后,李海生得知,陈治中是陈式太极拳的传人,打得一手好拳。 两人很快成了莫逆之交,几乎天天在一起,凌晨5点起床,结伴到人民公园练拳、练琴,晚上又在一起切磋。 不久,他们在人民公园认识了一名新朋友——吴文革,吴文革也经常在公园练黑管和笛子。音乐是最好的沟通语言,3个人从陌生到熟悉,独奏逐渐变成合奏,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小乐队”。 当时,全国各地都掀起以各种文艺形式宣传毛主席思想的高潮,最需要的就是音乐人才,李海生他们3人当时小有名气,先是郑州,后来洛阳、驻马店等地的企业、单位纷纷邀请,他们的配合愈加默契,友谊日益深厚,人称毛泽东思想宣传“铁三角”。 其实,3个人无论是性格还是家庭状况,都有很大不同。 陈治中年龄最大,当时在郑纺机工作,成分是富农。本来他性格随和,爱交朋友,但因为成分的原因,身边的人有意无意地疏远他。一次,厂里要办一次大型演出,知道他小提琴拉得好,让他排练了一个多月,但演出的前一天,领导又通知他回车间。原因不说,他心里清楚。 李海生和吴文革的情况要好很多,根红苗正。只不过,李海生的父母都在郑州,吴文革家在上街,孤身一人在郑州供电局上班,性格绵软,人又瘦小,有时会被欺负。 自从音乐结缘,他们似乎成了一个共同体。李海生虽然年龄排在老二,可他性格豪爽,爱说爱笑,有什么事都乐意出头。别人不敢和陈治中交往,他和吴文革却常来常玩,毫不避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因为有两位挚友,陈治中得到很大的精神安慰。 吴文革性格也变开朗了,而且身边有两位会少林拳和太极拳的朋友,也没有人敢对他不恭。 李海生个子高,饭量大,吃得多,粮食定量总不够吃,他曾经和人打赌,一次吃掉了11个馒头。当时,吴文革在供电局做外线工,经常在野外带电作业,工作又重又危险,一个月的粮票能发49斤,做教师的李海生只有29斤。外出演出时,吴文革经常把自己的粮票省下来给李海生用。 风风雨雨中,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他们的友谊坚如磐石。 如今,3个人都退休了,除了依然痴迷于音乐外,他们还各有各的乐趣。 李海生成了一名钢琴教师,培育音乐小苗。 陈治中钻研太极拳,希望将其发扬光大。 吴文革成为一家影视公司的外联主任,为他热爱的表演艺术到处奔走。 他们最大的希望是,有一天都不忙的时候,重聚一起,再合奏一曲往日的经典。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