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胡弦 想起一种消失很久的器具:木杵。 木杵,短木棒是也,通俗的叫法是棒槌。在古代,木杵主要作洗衣器具,用以捶打(捣衣),去除衣物中的水分和污物。 《诗经》中已有述及洗衣的诗。但木杵的出现,应该比所有的诗歌都早。 前几天去一个古镇,逛老街,在一个小型的民俗馆里看到油纸伞、食盒、农具等器物。最惊讶的还是看到了木杵,一截三四十厘米长的木棒,前头粗,手柄处略细,已部分朽坏,分不清是从前的劳作还是岁月的腐蚀所致。 这已是不再被使用的器具。傍着老街的小河污浑,有异味,很显然不适合洗衣。现在洗衣,用的是自来水洗衣机。这种使用了千万年的器具,似乎已消失多年了。 一同消失的,还有清清的河水。 木杵,似乎天生就是用于回忆和怀念的东西,即便是在它大面积使用的时候。有古诗词为证: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煜《捣练子令》:“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 砧,捣衣用的石头。大约回忆总带着凄清吧,寒砧,在古代算是个流行词。 离开了诗境,俗名棒槌的木杵,则有另外的寓意和用法。比如在戏曲界,说某人棒槌,是指其外行。在生活中说某人棒槌,则指其头脑简单,不明事理,甚至是很愚蠢。棒槌是用来击打的,只捣衣服浪费了,如《金瓶梅词话》第38回:“便取棒槌在手,赶着打出来。” 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武器。 我老家,过去小孩子淘气,大人随手拿起木杵,作势要打。但那只是吓吓,不会真的打来。对于小孩子的屁股,那东西还是太重了。 想起小时候看村人洗衣的情景来。沿着河边有几块青石,洗衣的人蹲在(或坐在一个小矮凳上)那里,将泡好的衣服放在青石上捶打。捶打声和说笑声在河岸间回响,水面上波纹荡漾,水鸟在芦苇里鸣叫,和风吹拂,那真是快乐的时光啊!若是水暖,也有村姑解开发辫来濯洗的,洗澡的孩子在不远处嬉戏,有顽皮的,一个猛子扎过去,突然在洗衣人的面前冒出来,吓她们一跳,引来又一阵笑骂声,如同劳动中的娱乐。 我的母亲也在洗衣的人群中。多少水和布匹正流过穷人的手指。河水里有岁月的影像,洗衣人的面容渐渐苍老,鱼尾纹游上了母亲的眼角,水纹刻在了她的额头,直到有一天,一场雪在她的发际浮动…… 河水归于平静,洗衣人也已转身离去,但木杵的回响,仍让人心中隐隐生疼。 木杵之被人怀念,在于它有洗衣机、洗涤剂无法替代的好处:环保和节约。前几天坐车时看见一个公益广告,大意是如果每周手洗一件衣物,中国每年将节约多少水、电、洗涤剂等,数字巨大,看上去让人触目惊心。但它起头的词是“如果”,也即一个非现实的数字化梦想。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我怀念木杵、亲人,怀念曾经存在而现实生活缺失的美好事物。我怀念清清河水,和在水面上回荡的捣衣声。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