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0版:观星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广告
陌生人
大连的广场
花开花落
触摸原野之心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触摸原野之心

□周春

近日,我被一本书深深地打动,并为之感到喜悦。我手里的这本书那么简洁的名为《在河之南》。此河正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河之南的,自然便是中原这方热土河南。

这本书里的河南,不是转译自其他种种书里的河南。它是作者用实实在在的脚步去丈量,用鲜鲜活活的心去触摸的河南。因此,这里的河南是饱含着真纯地气、淳厚人情,蕴涵着文化气息、历史沿革的河南。郑彦英这位陕西秦川人士,娶河南女子为妻,到河南落户,并由衷地爱上了河南这一方热土。因为这份热爱,他走向河南的山河村镇,都用心去触摸,触摸原野之心。

这心声有来自民间的朴实、纯真与骨气。书中的第一章为《熊耳考水》。熊耳为山名,位于三门峡市卢氏县。名为考水,实则是作者一位言必有据的朋友告诉他“听说你们三门峡有个地方,人无廉耻之心,不论男女,竟然在车水马龙的国道旁边,脱光了衣服洗澡。”闻之愕然的他为一查究竟,去了熊耳山区。原来,熊耳山区有温泉在路边山脚之下。在温泉泡浴,分男子一日,女子一日。据作者看来,不拘男女皆是那么大方自然地向天地袒露着身体。在明亮的晨光中,作者见到了少女入浴,他赞为“天人合一”。山中夜长,作者和陪同的乡领导聊起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方知鲁迅先生为之作传的曹植甫先生,还有其子曹靖华皆出自熊耳山区。曹老先生尽一生之力为卢氏一方办义学,虽“韬光里巷,处之怡然。此岂轻才小慧之徒之所能至哉。”曹靖华先生出外闯世界,十几年没有音信,曹老先生为了儿媳妇的幸福,毅然为儿媳妇找好人家送其出嫁。

哪里是熊耳山人没有廉耻之心,是山深水长为他们滤去了俗心,他们有的是源自山间的赤子之心,源自清泉的纯真之心。是为天人合一。

这心声有来自身边习见风物的源远流长。洛阳的牡丹可以说是名闻天下,洛阳的水席虽没有那么大的名气,可这两个物什,同是洛阳的代表。

盛开于洛阳人身边的牡丹,它孕育自历史的深处。作者到洛阳观牡丹,访牡丹专家,得知牡丹栽培并不始于洛阳,而始于陕西延安和河北易州。隋炀帝以洛阳为东都时,洛阳才开始了栽培牡丹的历史。其后唐朝建都长安,又将牡丹带到了那里。武则天定都洛阳之后,方使洛阳的牡丹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小小的牡丹,因封建王朝的兴衰更迭而在全国各地植根,可为什么却独独大兴特兴于洛阳呢?作者对此的分析是,河南自古为兵家重地,古来即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一说,故历代的河南人饱受战争磨难,因此他们珍惜来到他们面前的一切美好的东西。珍惜是因为来之不易。

细心的作者发现, 这样的珍惜亦在于水席。古语曰“民以食为天”,故水席比牡丹与洛阳人、河南人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水席之名为水席在于道道菜都带汤。追溯水席的历史,是从浆面条开始的,而浆面条的起始年代可上溯至周。水席中的名菜“假海参”和“燕菜”,也是一可上溯至周,一可上溯至唐。今天的洛阳人、河南人仍然热腾腾地吃着的水席,是由普普通通的历朝洛阳百姓,经曹植所述“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般的历代战乱兵祸而保留下来的。正是这些普通百姓,传承了饮食、传承了文化,更传承下了民族的坚韧。他们亦是我们民族原野上经冬不伏的芒草。当然,《在河之南》触摸的还有开三门的治水之禹,过函谷而著《道德经》的老子,拘于羑里而演《周易》的文王姬昌……

从今日河南人习见的风物甚至饮食中,推溯出河南的历史,因为作者深情的触摸,河南的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教科书形式,它是具体而微的了。历史的变迁,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态度,都在这些具体而微中让人们也可触可摸了。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