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报纸新闻
广告
广告
寻人启事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油条精”虚惊背后隐藏的真问题

□李辉(南宁)

据8月6日《长江日报》报道,继“豆浆精”后,近日湖北武汉市场曝出一种叫“油条精”的添加剂,据称长期食用可能引发“脑残”。一时间,人们敏感的食品安全神经再次被触动,豆浆油条两大传统早餐先后被拉入“黑名单”。而专家提醒,这种谈“精”色变主要是误将非法添加物的罪名扣给了食品添加剂。

记者经过实地调查,通过大学教授解释,尝试着用事实抚慰民众紧张的心灵。按照新闻的说法,“油条精”确实大量存在,部分产品里面也确实存在会破坏神经系统的铝,但是,“有铝油条精”里面的“硫酸铝铵”,本来就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只要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最大用量,是不会令人“脑残”的……我们可以相信记者的调查,可以相信专家的分析,可以相信法律在这方面的完备,可是,人的身体会不会受油条侵害的担忧,却不仅止于此。

可以说,“油条精”帖子之所以会引发众人高度关注,源于食品安全方面的脆弱,更因为这种脆弱已经让公众形成了习惯性焦虑。长久以来,在许多食品的添加问题上,不说非法添加,就算是合法添加,也常常结出异样的果实来。也就是说,纸面上、口头上、理论上,众多食品都可以做到无问题,而在实际中,问题食品却偏偏无处不在,这样的“教训”对公众而言极为深刻,甚至到了条件反射的地步。

就拿油条来说,做“油条精”的真的会按照国家标准来生产吗?做油条的真的会购买正宗的“油条精”吗?炸油条时真的会按规定比例添加合法的“油条精”吗?这些问题,公众很难找到答案,更没有人主动给他们答案。在监管还没能做到从源头方面管理好油条生产的时候,理论的“饼”充不了现实的“饥”,那么,公众的敏感、多疑、焦虑,不仅可以理解,而且有关方面必须正视并要有所行动。

普通读者看这则新闻,可以止步于得出“油条精”是一场虚惊的结论,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则需要看到背后的真问题——在食品安全领域,倘若不能通过长期、细致、有效监管,防患于未然,让食品的合格率稳定于高位,让问题的发生率愈来愈低,由此形成食品安全性的“品牌”,累积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那么,人们谈“精”色变这种情形就会继续存在下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