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是如何“炼”成的?
2009年起,“拍打拉筋自愈法”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悄然兴起。该疗法的推广者萧宏慈被支持者称为“神医”,而“拍打拉筋法”则被称为“治百病的神功”。据报道,2011年,萧宏慈及其相关项目仅办班一项收益就达940万元,而每月书、光盘等的销售额约为15万元。(9月3日《新京报》)
尽管有过太多“神医”的骗局,也有太多的上当者后悔不迭,并且最终毕竟还是被戳穿,但这并不影响每隔一段时间,仍有“神医”问世。
应该承认,“神医”们的伎俩的确并不算高明,甚至根本称不上合规的医疗手段。无论是“绿豆”还是“拍打拉筋”,一旦被贴上“包治百病”的标签,其中的谎言与骗局已彰显无遗,并不难于识破。然而,正是如此拙劣的“神医”演技,居然能隔三差五在神州大地上大规模巡演。并不高明的“神医”,何以能获得如此众多公众的信赖,甚至不惜将健康与生命托付给并不靠谱的“神医”们呢?
按理来说,公众的医疗需求,本该在正规的医疗服务机构获得满足,假如正规医疗机构能够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的话,本不该有“神医”们大显身手的空间。那么,公众的医疗需求为何会被包治百病的“神医”越俎代庖,恐怕才更需反思。
事实上,相比“神医”之神,医疗服务或保障的缺口,其实才是让“神医”们吹又生的真正“春风”。而这个缺口,还不仅仅局限于医疗资源本身,医疗机构与公众患者的互动不足,公众对于医疗机构认同的缺乏,医疗体制本身所造成的与公众患者的疏离,更是把公众与患者推向了“神医”的怀抱。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