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2版:县区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巩义南官庄小学沸腾了
好事,办就办扎实
新郑2013年居民医保工作9月中旬启动
f0821xxeth
0730glc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好事,办就办扎实
荥阳扶贫搬迁工程,惠及千家万户

“真没想到,我也能住进城里,过上幸福生活……”昨天下午,在荥阳市“南苑春光”廉租房小区,60多岁的惠全成高兴地告诉记者。

惠全成是环翠峪风景区二郎庙村人,世代居住在深山里,儿子已到婚龄,可家住山外的女方没别的要求,只希望有一间像样的新房,可老惠却办不到。所以,婚期一拖再拖。2009年,荥阳市启动扶贫搬迁工程,1470户搬进了新居,惠全成也把儿媳迎进了新房,小两口在附近的工厂上班,一家人其乐融融。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在荥阳,像惠全成这样的贫困家庭有5.3万人,散居在28个省级重点贫困村中。为此,荥阳市科学制定了《荥阳市扶贫搬迁3年规划》。计划环翠峪景区的1600多户5200多人全部搬入城区居住;刘河镇、崔庙镇等地贫困群众,则采取集中搬入镇区的安置办法,统一规划,分年度实施。

通过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等三种模式,4年来,荥阳市共投入资金约1.6亿元,新建扶贫搬迁点4个,搬迁贫困户1470户共5432人,有效地解决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居住环境恶劣等问题。

整合资源,精心组织

荥阳市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积极整合各种资源,较好地破解了建设资金难题。利用政策整合,把环翠峪的扶贫搬迁与政府廉租保障住房相结合,使搬迁群众不仅能享受扶贫政策,还能享受到廉租房政策,不但能搬得动,而且能住得起。在此基础上,该市合理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和支农资金,有效地促进了易地扶贫搬迁的进程。

郑庄古城社区利用新农村建设资金,改造了社区的基础设施;利用水利项目资金,建成了可供1万余人使用的集中供水厂;争取相关部门扶持,建设社区老年公寓,安排五保老人、鳏寡孤独老人集中供养。

促进就业,脱贫致富

农民搬进新社区后,去哪里干活,到哪里挣钱,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转变身份、享受政策、土地流转、调整结构、技能培训、输出就业、安排公益性岗位,让农民搬迁后能够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是荥阳工作的落脚点。

环翠峪的搬迁群众不仅搬入了城区,住上了新楼房,还享受到了和市民同样的待遇和就业机会。通过技能培训后,企业在用工上实行岗位倾斜,优先安排搬迁户青年就业。

郑庄村宅基地拆迁共腾出3000多亩土地,其中1600亩进行流转,其他的用于集体耕种、发展小杂果种植基地和旅游观光休闲产业,村民可在集体耕种土地或流转土地从事农活挣钱,还可到社区从事清洁卫生、日常管理等。

搬迁改变了山区贫困农民的生活意识和生活方式,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前不久,在郑州市召开的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助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培训班上,荥阳市介绍了其扶贫搬迁经验。

记者 邓红超 通讯员 朱英杰 孙国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