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都来拍拍 上一版3  4下一版
姐姐领着弟弟撑起家
懂事的姐姐紧握着妹妹的手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爸爸外出工作的时候
妈妈忙着上班的时候
姐姐领着弟弟撑起家
老照片 拍摄时间:1957年 父亲 杨清河 38岁 母亲 郭淑琴 34岁 女儿 杨素华 8岁 儿子 杨小虎 5岁
新照片 拍摄时间:2012年 父亲 杨清河 93岁 母亲 郭淑琴 89岁 女儿 杨素华 63岁 儿子 杨小虎 60岁

爸爸外出工作的时候

妈妈忙着上班的时候

1953年,在华东水利部第四测量队工作的杨清河调入水利部测量队,1956年又调往黄委会设计院,跑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二十七八年的岁月里,他很少能与家人团聚,只有年底才能回家享受天伦之乐。

1957年底,他回到开封老家,带着妻子和一对儿女在鼓楼照相馆拍了一张全家福。

父亲常年奔波在外,母亲在开封汴绣厂上班,所以,杨素华早早承担起做家务、照看弟弟的责任。

弟弟小虎很调皮,但姐姐有耐心。在物质贫乏的年代里,这对姐弟的精神世界里,却有着那么多美好的回忆。

1960年的秋天,妈妈到郑州找爸爸、看望老乡,留下11岁的杨素华领着8岁的小虎在家,因有事耽误,没有及时回来。

3天后,妈妈留给他俩的钱花完了,姐弟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了主意。但饿得咕咕叫的肚子一直在“抗议”。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杨素华想了一个主意,找来两根绳子,领着小虎出了门。来到街上,她严肃地对小虎说:“听我的,妈走时留的钱花完了,没钱买馍买菜,咱俩必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我决定咱们上街帮人拉车,你同意吗?”小虎点点头。

从开封东司门到北道门大约两三站路远,有一段上坡路,这里经常有帮人拉车的。姐弟俩很快等来了生意,他们给车主说明原因,人家也很同情,于是两人一边一个,系好绳子就开始干活了。他们年龄虽小,但为了挣到饭钱填饱肚子,干得特别卖劲,车主非常满意。拉完一趟,给2分钱。那时2分钱买一根油条,他俩第一天拉了5趟,挣了1角钱,拿着用辛勤汗水换来的钱,他们别提多高兴了。

妈妈回家知道此事后,夸杨素华能干,很会带弟弟。

姐弟俩也有生气的时候。1965年,杨素华考上了黄河水利学院,当时年轻人最主贵的物品就是毛主席纪念章了,杨素华通过精心搜集和与同学交换,珍藏了五六十块,个个都很漂亮。

放假回家时,她想把自己的宝贝找个保险的地方放起来,被当时上小学的小虎发现了。对小虎来说,这也是最具诱惑的东西。他追着杨素华,希望姐姐能把这些纪念章交给自己保存。杨素华知道,一旦交给他,恐怕就成了他的了,说什么也不给。

姐姐不给,小虎动手抢,杨素华抱着自己的宝贝往屋外跑。她跑得快,小虎总是差几步追不上,见抢不过,小虎又气又急,从地上捡起一根棍子,继续追赶。当再次接近时,他举起棍子向杨素华身上敲去,嘴里还说:“叫你不给!”

棍子重重敲在杨素华腿上,她疼得坐在了地上,手里的纪念章撒了一地,放声大哭起来。小虎一看闯了祸,也吓得手足无措。他围在姐姐身边,又是赔礼道歉,又是好言安慰,其实最怕的还是姐姐向妈妈告状,回来收拾他。

看劝不住姐姐,小虎也哭了起来。杨素华止住哭泣又去安慰他。最后姐弟俩都破涕为笑。离开家去学校前,杨素华把所有的纪念章都交给了小虎。

1980年,从农村插队返城工作的小虎,调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工作,这是姐姐的母校,他一直干到今年8月退休。姐姐杨素华则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一直在水利部门工作,后来调到郑州,在郑州轻型汽车厂退休。父母跟着小虎在开封生活,她经常回去看望两位九十高龄的老人,也和已经年过花甲的弟弟,共话很多永远难忘的少年往事。记者 张翼飞 文/图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