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热点话题
媒体评说
大学生“啃老”警醒了谁
河南省
报纸新闻
名专栏
马上评论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公共政策不能总爱“棒打鸳鸯”
大学生“啃老”警醒了谁

公共政策不能总爱“棒打鸳鸯”

近期贵阳市云岩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人头攒动,“扎堆离婚的人太多了”。排队的人中,下有刚结婚两三个月的青年夫妇,上有坐在轮椅上的八九十岁老人。据说,根据此前关于宅基地和房屋确权登记工作的相关方案,他们离婚后可以在将来拆迁时分到更多房子。

(10月31日《贵阳晚报》)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特别讲究和睦,所谓“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但在贵阳市云岩区,离婚却成为“全家总动员”,日均120余对夫妇离婚,甚至还有为了早离婚而请办事人员吃饭的“传奇”。假离婚,不过是为了真得利。据说当地按照“一户一宅”进行确权,每户住宅确权的控制标准为不超过用地面积13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平方米。面对可能超规的房屋,离婚式保全成了最佳也是最后的选择。

假离婚当然是有风险的,法律或者道德上的,一旦弄假成真,很可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就像作弊是有风险的一样,万一被监考或巡考发现,罚单不小——但问题是,不能因为作弊被抓的后果严重,就放松对考场的监管。同样,不能因为假离婚存在“崩盘”的风险,就放任对制度漏洞与短板的修弥。退一步说,如果假离婚成风,即便是群体癔症,公共政策也当反思:“离婚工具化”是民众之错吗?市场经济下,理性经济人都会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合理合法的离婚能增益私利,道德批判是矫情的,该反思的是“逼人离婚”或“诱人离婚”的政策。孙灿金

大学生“啃老”警醒了谁

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大学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 (11月1日《北京日报》)

啃老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同时也与青年人自身的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家庭和学校的道德教育以及世俗风气等紧密联系。而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性格依附心理,更是使得孩子从精神上无法“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在以往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生理性指标的关注要远超过对其人格是否成熟、心理是否健康等精神性指标的关注,不注重孩子的独立性,自我奋斗以及家庭责任观的培养。而在学校教育中,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钩,也在客观上为啃老现象的产生创造了现实土壤。必须指出,不管是何种原因使青年成为啃老族的一员,其直接后果是“长大不成人”,对于青年自身、家庭、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面对“毕业即失业”的求职军团,面对“什么东西贵就干什么”的劝告,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大学生究竟怎么了?大学生为什么如此选择?高校怎样培养人格健全、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专业设置怎样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培养人,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其实,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大学生比例并不多,每年高校的毛入学率才2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由此不难看出,破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必须重新审视教育功能,规范教育的发展方向。 郭立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