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5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专访中原分选区第一名,新晋西泠社员逯国平——
这种“海选人才”模式在艺术圈得到普遍认可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访中原分选区第一名,新晋西泠社员逯国平——
全才与专精并不矛盾
▲逯国平篆刻作品▼

“全能选手”是如何炼成的

10人决赛都考了什么内容

“从一开始接触篆刻,西泠印社便是我的梦想。当然,那时是遥不可及的。如今能忝列其中,感到非常非常荣幸。”在11月11日开幕的河南省第四届篆刻艺术展上,逯国平向记者表达了自己成为西泠印社新社员的喜悦之情。

从9月1日获知自己入围前十,即将于11月3日前往杭州参加现场测试开始,逯国平便放下了所有的事务,一心备战。决赛当日上午,在杭州星都宾馆,10名入围者开始了多项兼能现场考试。由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担任总监审,韩天衡、陈振濂、李刚田、童衍方等副社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组成的评委会,对他们进行分项打分。初试成绩,诗、书、画、印四选三和下午的理论考试,共五项,各占20分。

逯国平先画了一幅画,选择了他擅长的山水。然后刻了一方印,又写了一幅字。对于诗文,他觉得自己还比较欠缺。“画画我喜欢落长款,多抄写一些古代画论。一则练字,一则顺便读读书,读多了渐渐的也不自觉地顺口溜出一些心得来,题于画上。虽然还很不成熟,但是我相信,由劣至优,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当天下午是理论考试。共两题,其一是篆刻史方面的。要求举出清末民初的三位篆刻大家,论述其在篆刻史上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逯国平说了自己最喜欢的三个人是吴昌硕、齐白石、黄牧甫,对这三位大家如同故友一般熟悉,逯国平详细阐述了他们的生平、篆刻风格。

第二题则带有现实意义。篆刻已经退出实用舞台,为什么还这么繁荣。“经济繁荣必然带动文化繁荣。各种活动展览赛事的举办,都要用到。”这是逯国平的主要观点,对他而言,这是其切身的体会,也是其最初投身于篆刻的原因。

1996年,就读于焦作师范美术专业的逯国平经常要写写画画,印便成了必需,于是他萌生出自己刻印的想法。他买来相关书籍自己摸索起来。没想到这一刻,竟再也放不下了。

自2005年开始,他一直求学京华,深造于多所高校。中央美术学院大量严格的技法训练,中国国家画院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国艺术研究院严紧缜密的学术氛围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时时困惑,困惑技法的不纯熟,困惑风格的缺失,困惑有太多的问题没有解决,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恨不长绳系日’。”对于金石书画,逯国平自己很清楚,每一门都精深宏大,都值得自己一辈子皓首穷身。特别是当今社会,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人才讲究越来越专一,他不知道自己的坚守还是否有意义?

“记得美院第一节课是王镛先生上的,先生以自己的经验告诫我们:学习书法的同时,可以多涉猎一些绘画篆刻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时常遇到许多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候,索性就把书法先放一放,画些画,刻些印,将思绪转移一下,过段时间,原来困扰自己的苦而不得的问题竟然会迎刃而解。”

在这样的环境中,逯国平书画印齐头并进。真正让他豁然开朗的是某一日品读清代学者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论山水》,其言“要知从事笔墨者,初10年但得略识笔墨性情,又10年而规模粗备,又10年而神理少得,30年后乃可几于变化”。“细细品读,沁人心脾,如释重负,原来时时困扰我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全是自己急功近利的心态所致。”去年研究生毕业的他,目前正计划考博。

他告诫自己:艺术是一种修行,一辈子的事,不要急,慢慢来,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34岁的逯国平还有的是时间。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20129 2012-11-14 00:00:00 三 专访中原分选区第一名,新晋西泠社员逯国平——KeywordPh全才与专精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