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一个个令人总是联想起死亡的名字,在常人心中,恐怕没有什么能比这些可以随时夺人性命的病魔更为可怕。而有这样一位医者,她运用先进的技术,让一颗颗已停止跳动的心脏再次奏出生命之音,使众多的心血管病患者——从年仅两岁的幼儿到耄耋之年的老人成功起死回生。她就是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心内三科主任张琳。 在她的病区每一天都诞生着生命的奇迹,每一处都有着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记者 董亚飞 李鹏云 通讯员 郜继恩 生命,绝不轻言放弃 “时间就是生命!”这是张琳常说的一句话。在手术台上,无论多么危重的病人,无论多么危急的病情,她执著地坚持一个信念——全力以赴,绝不放弃。 绝不放弃——是她对生命的庄严承诺。 去年3月,一名78岁的老人,因急性心肌梗死住进心血管内科。夜间病人突发性心脏骤停,心跳、呼吸停止,张琳赶来,迅速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由于患者的冠状动脉多支严重病变,使救治难度大增,抢救工作十分困难。一次、两次、三次,电除颤均未能成功使病人恢复心跳,望着张琳脸上的汗珠,病人的家属甚至连在场的护士都认为这名老人再也没有希望了。 病人生命重于泰山。尽管希望渺茫,但张琳仍然坚持继续竭尽全力给予治疗。心脏按压、药物除颤、人工呼吸……一种又一种的抢救方法轮番上阵,经过全力以赴的抢救,终于,这位已被判定“死亡”的患者奇迹般的康复了。 “这种危急的病人在我们科很常见,我始终坚信只要病人还有百分之一的生还希望,我一定要作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张琳坚定地说。 医术,延续生命奇迹 医乃仁术,张琳深深地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她不仅这样要求身边的医护人员,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点。多年来,无论是在患者还是在同行当中,张琳都有着很高的口碑。对所救治的病人,不管是来自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生人还是熟人,她都一视同仁;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病人需要,不管白天、黑夜,一个电话,她都能尽快赶来;不论是自己主管的病人还是其他科室的病人,只要病人需要,她都会及时赶到会诊现场。 老胡是一名退休老教师,因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休息已经几个月了,在地方医院因诊断不明治疗无效转到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老人对生存已丧失信心,医护人员询问病情时老人也不予配合。张琳首先从治疗着手,经检查结合病情,诊断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通过综合治疗,老胡能平卧休息了。 在治疗的同时张琳每天都会主动找老胡聊聊天,慢慢的,老胡对医护人员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老人又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心直至康复出院。 “你就像我的亲闺女!”即将出院的老胡紧紧地握着张琳的手说。 从事心血管疾病多年来,张琳感悟颇多。“看着病人在你的照顾下,从停止呼吸、没有意识到一点一点地、明显地好转,每当这时我心里会有小小的成就感,而这也是别人体会不到的。既然我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对患者的生命负责,就要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治病救人的工作中去,就要竭尽全力创造生命的奇迹。” 专家简介 张琳 副主任医师 心血管内科三病区主任 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工作,对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种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工作。擅长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术等冠心病介入诊疗和心脏临时、永久起搏器的植入术等。首批取得河南省心内科介入准入资格。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