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热点话题
关注民生
今日关注
媒体评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关注民生

推行出租车“拼车”贵在坚持

□吴应海(江苏)

“地铁挤、公车慢、打车难”已经成了现在不少城市的通病。尤其是到了上下班高峰时段或遇到恶劣天气,常能看到几位乘客为谁先叫到出租车而争得面红耳赤,出言不逊甚至动起手来。为了缓解打车难困境,江西南昌从今年1月份开始在10辆出租车上安装了可同时为4名乘客计价的“合乘计价器”,尝试出租车合乘,也就是俗称的“拼车”。目前已经开始相关测试和数据采集工作。

(1月21日《北京日报》)

出租车“拼车”并不新鲜,不仅英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一些城市一直在这样做着,前几年,国内哈尔滨、杭州、南昌、成都等城市也曾纷纷出台过鼓励出租车“拼车”的政策。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一做法,不仅能提高出租车的利用率,缓解城市上下班高峰期的交通压力,方便市民出行;还能减少乘坐者的费用,提高出租车司机的收入,节约能源,控降城市大气污染,可谓一举数得。在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推行出租车“拼车”制度势在必行。

现在的问题是,虽然出租车“拼车”益处多多,虽然国内众多城市都曾尝试过这一做法,但能坚持做下来,并取得理想效果的,几乎没有。究其原因,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使得这一做法很难获得突破性的推广。另一方面,在具体操作上,由于缺乏更为实用的细节设计,譬如候车市民无法知晓行驶中的出租车去向何方,可否拼车;譬如计价器不能分别计价等,使得出租车司机和乘客都感到极为不便,甚至困难重重。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中国人严重缺乏“拼车”意识,对“拼车”产生的巨大公益效应视而不见。在这种“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状况下,出租车“拼车”制度总是轰轰烈烈开头,不声不响结束。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状况呢?除了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政策上对出租车“拼车”提出明确要求和鼓励措施,并对相关软、硬件及时进行升级外,我看还必须要把对市民的教育、引导工作作为一项大事来抓,并且要长期坚持下去,逐步让市民了解、尝试、支持“拼车”做法,直至把拼车出行当作一种自觉行动。

希望南昌市这一次能吸取国内其他城市的教训,在市民暂时的冷淡面前,咬紧牙关把相关工作坚持下去,打一场“持久战”,相信只要能持之以恒,总有一天,出租车“拼车”的做法一定会深入人心。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