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f0122fkth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过年“走过场”是形式更是仪式

□苑广阔(广西)

临近春节,围绕回家过年的话题多了起来。如今也有一些人不太重视“过年”这一仪式的重要性和价值内核:一方面,部分人对此有些淡漠,甚至不愿回家;另一方面,有的人产生了精神疲倦,走过场式过年。(2月4日《重庆晨报》)

媒体的在线调查显示,有超过八成的受访者呼吁大家要重视过年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内核,避免“走过场式”的过年。但是在笔者看来,重视过年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内核没有错,但是呼吁不要“走过场式”过年,却不敢苟同。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走过场式”过年。在很多人看来,过年期间陪家人守夜辞岁、给长辈拜年、走亲访友,都属于“走过场式”过年,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形式主义。

但是在笔者看来,过年的“走过场”,不但是一种过年的形式,更是一种过年的仪式,正是在这些包含着传统习俗、民俗文化和人文理念的仪式中,我们才体会到传统节日所带给我们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在这些仪式中享受到家人团聚,亲人团圆所带来的温暖和亲情。换言之,如果没有这些看似形式的仪式,则附着在春节这个最重要的民族节日上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都将无处安放。

实际上,当有些年轻人抱怨现在过年开支太大,经济负担太重的时候,不过是一种春节“物化”的结果。而传统的春节习俗,恰恰是轻物质,重情义的,而情义如何才能体现出来?就是通过这样那样的仪式。比如春节祭祖,祭品不一定要多么丰厚,奢华,但是这种仪式,绝不能少,哪怕是一个馒头,两个苹果,只要把仪式走完了,我们也就完成了对先人的思念,接受了孝德教育。再比如给长辈拜年,红包不一定要很厚,礼物也未必要多贵重,但是我们拜年行为的本身,就是一种关乎礼节的仪式,其中透露出对长辈的尊重与爱戴,如果没有这种仪式,则如何表达我们的这种情感?

说到底,过年“走过场”,即便是一种形式,但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而不是“形式主义”的形式。当传统文化和节日习俗以各种仪式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才能体会到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连仪式都没有了,自然也就谈不上文化与习俗,结果就是我们经常感叹的: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因为“年味”正是藏在这些仪式当中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