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1版:力学笃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社会的漠视比学生体质下降更可怕
开学收心计
0205jtxx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学生体质下降不是“取消长跑”的理由
社会的漠视比学生体质下降更可怕

有报道称,中国若干大学取消了运动会上的男子5000米与女子3000米项目,据说怕学生身体承受不了,出现意外。

新闻

背景

学生体质下降就该取消长跑?

一个长跑的比赛项目摆在那里,就是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学校加强体育课的鞭策,更是对增加学生体质迫切性的警示——在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当下,这种警示性显得尤为迫切。

有不少网友认为,造成中国学生的体质弱体能差,家长与学校均有责任。

在著名学者熊丙奇看来,学生体育活动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有实际推进的行动。200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中小学生每天必须锻炼一小时。同年,在中小学推广校园集体舞。这些看上去都很美,可落实情况如何呢?如果每天锻炼一小时得以实施,我国学生的体质情况也不至于下滑到眼下令人担忧的状况。

对体育运动的热爱需要从小培养,但社会不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导致了孩子热爱课外活动却没有时间,从小只知道读书是最重要的,体育锻炼是可有可无的。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孩子的身体一年比一年弱,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谁让锻炼成为尴尬?

少年强,则国强。道理谁都懂。

最近20年我国青少年体质在持续下降,耐力素质下降、力量素质下降、柔韧素质下降,中小学里的小胖子、小眼镜和豆芽菜日益增多。究其原因是学生健身路径缺乏。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博导毛振明表示,中小学生普遍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不高,首先在升学压力下,家长不希望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与升学无关的活动中;而孩子又不以擅长体育运动为荣,多数体育课堂也不能激发孩子兴趣。在应试教育与安全责任的双重压力下,学生被“圈养”,影响到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形成。

针对在大学、中学运动会取消中长跑项目,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表示,体育和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素质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教育部将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评价制度。

这无疑让人们多了许多期待。

漠视比学生体质下降更可怕

记者视点

其实,有关中国青少年教育模式和身体素质的差异,早在10多年前的一次中日夏令营中就暴露无遗,并由此引发全社会范围内的大讨论。遗憾的是,这种反思多停留在颜面无光的感慨上,而较少考虑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身体素质下滑问题。

奇怪的是学生体质达不到要求,高校不是加强运动锻炼提高体质,而是采取鸵鸟政策,在运动会取消长跑项目。

我们将孩子的生活目标社会化,但又把孩子与社会隔离。事实上,体育活动还是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运动中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并获得友情,也培养着规则、竞争及超越自我的精神。

而比起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滑,社会的漠视也许更可怕,更让人痛心。有多少学校能够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有多少家长能想到陪孩子一起锻炼身体?有多少校长能将体育教学提升到人格养成与素质教育的应有高度?有多少老师能做到不占用学生的课余休息和体育课时间?

任何时候,运动不应是学习功课的从属品,而应该是一种常识性的良好习惯。记者 唐善普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