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日关注 升级校名的喧嚣与降级校名的“恶搞” □戈金(媒体人) 据统计,2008年3月至今,全国共有257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而更名,占到目前全国高校总数的10.35%。科技、财经、工商、文理、经济等成新校名中被追捧的热词。高校更名过程中,存在着高职专科升级为本科、学校学院变大学、教育学院“转型”师范学院、地方高校升级为省级等几大更名现象。 (5月21日《中国青年报》) 高校改名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地方的变中国的,学院变大学,科技、财经、工商、文理、经济等热词被嵌入新改的校名之中,总而言之,大学校名什么热门就往什么方面靠拢,什么有面子就往什么方向升级。 然而,充满朝气的大学生们天生有着叛逆的性格,官方可以升级校名,他们则可以降级校名,颇有些唱反调的味道。譬如,清华大学又名“五道口理工学院”,武汉大学又名“珞珈山综合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又名“积水潭师专”……貌似只是在起绰号,但这样的称号无一例外地是在给自己的母亲降级。 都说母校就是那所自己可以骂一千遍,却不容许别人哪怕骂上一遍的地方,所谓爱之深,责之切,笔者相信,如果问题不严重,学生们不会用这种充满智慧的方式进行讽喻。 在专科升本科,学院变大学,学历大升级,以及传统名校纷纷建校舍、辟新校区、扩招,轰轰烈烈之后,学校里的学生没有千恩万谢,庆幸自己能够乘着这股扩招的东风进入大学,反而用讽喻的手法给自己的母校进行降级。这说明,升级扩招只对行政官员有好处,因为这是明显的“政绩”。如果教师、学生不能安安静静坐下来看书、想问题、做研究、写教案,教育能搞好吗? 另外职业技术这个字眼出境率比较高,这说明了大学教学的职业化倾向严重。上学为找一个好工作本身并没有过错,但是大学普遍功利化,对此,有识之士一再追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中国大学需要真正的教育家。大学应该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排除行政权力的干预,恢复大学的独立性,将大学还原为学术共同体,而不是一直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学生乐于、敢于戏谑母校是因为学生感觉离老师、学校越来越远,自然会形成“既爱又恨”的心态。大学最根本的就是要有一个安静环境,让大家集中精力读书、想问题、做学问、搞教学,这样才能够把教学搞好。而这个安静的环境,或许要等到这股高校改名的高潮散去之后吧。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