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8版:观星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瞠目结舌
遇见民国先生
露天电影时代的男欢女爱
敢与不敢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敢与不敢

□宋云龙

说起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特别是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格外令人感动。感动到不相信这是真的。以至有人以现代人的心理来猜度古人:大禹有婚外恋。不是吗?有了情人,自然就把老婆孩子放一边了,别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是天天过,也懒得回去见那黄脸婆。以大禹当时的地位,有个“小三”不稀奇,这事儿能理解。

翻开《史记·夏本纪》,看到这样的话:大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不会吧?“不入”和“不敢入”,那可不是一样的境界了。桌上放的这本《史记》是简体横排版,说不定是盗版书,出现一些差错不奇怪。于是,拿出珍藏多年的影印《史记》,查到那一段,还是“不敢入”,看来,是真的“不敢入”了。

那么,大禹为什么过家门而不敢入呢?《夏本纪》上说:“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原来是怕像他父亲一样,干不好工作受到处罚。在大禹治水之前,他的父亲鲧已经做了九年的治水工作,因为他“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受到了当时的领袖尧的严厉处分:“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五帝本纪》)。至于吗?按现在的观点,不就是工作没做好吗。大不了算交点学费,就判个流放,尧的处分是不是过于严重了?不是。我们的古人也有法度:对官员“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鲧三次考核不合格,而且“负命毁族”,“治水无状”,就是不听话乱来,这样的官员受到处罚,老百姓拍手称快,应该是罪有应得。想到父亲受到处罚,到死都不能回家,走到自己家门口的禹,跨进去的腿就又缩回来了:父亲失败的教训太深刻了,他不愿步其后尘。所以,他“过家门而不敢入”。

应该说,是制度和纪律约束了禹,促成了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他的做法有点儿不近人情。工作之便,到了家门口,回家与老婆亲热亲热,抱一抱那个叫做启的大胖儿子,这并不过分。就说第一次路过家门时太忙,当治水取得一定成绩,比如第二次、第三次路过家门的时候,回去看看,人们会理解的,谁也不会追究。然而大禹没有。他心里想着在洪水中呻吟的老百姓,那一双双无助的眼睛,流露着对他的期盼;想着失败的父亲,大禹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他已经不是个体的他了。他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国家的利益,牵扯到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的利益。当大众的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敢把个人利益放在前面吗?有人敢,但大禹不敢。

曾读过《老子》中的一句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把这称为自己的“三宝”。说慈和俭是处世法宝,这容易理解,要说这“不敢为天下先”也是一宝,怎么也想不通。现在忽然明白了,老子说的“天下先”,是指在利益面前时的抢先,争先的“先”;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先”;凡事一定要分个先来后到的“先”。这种先,大禹不敢为,老子也不敢为。读到这里,对老子的另一句话:“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也有了新的理解:那些为了个人利益,处处占先,贪污受贿,甚至坑蒙拐骗,杀人越货,啥事儿都敢干的人,等于在找死。

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心灵总是相通的。面对正义,他们敢作敢为:“虽千万人吾往矣”;他们也有不为、不敢的地方。孔子在谈到自己的与人相处时说,他希望与那些“临事而惧,多谋而成”的人共事,不与那些“暴虎冯河,死而无悔”,什么都敢干的人合作。他讨厌那些“勇而无礼”、“果敢而窒”的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这句话,就是大禹的“三过家门而不敢入”的最好注脚。

一位美国神职人员有一句很有影响的祷告词:祈求上帝赐给智慧,去区分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也就是说什么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我们不用祷告,我们的古人就有这种智慧,他们有为有不为,有敢有不敢。而且把两者分得清清楚楚。这是智慧,也是境界,很多古人做到了,对我们来说,也不该是难事。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67332 2013-05-30 00:00:00 四 敢与不敢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