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9版:观星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悔其少作

□冯磊

鲁迅在《集外集》的序言中写道:“听说,中国的好作家大抵是‘悔其少作’的,他在自定集子的时候,或将少年时代的作品尽力删除,或者简直全部删掉。”

作家写字,犹如产妇生子。做母亲的看到自己的孩子,会油然而生爱意。作家重读自己的文字,感受也类似于此。世上没有一个母亲愿意杀掉自己的孩子,但是,却有不少作家亲自动手删除早年的著述。论理由,无非是今天功成名就,翻看早年那些不成熟的文字,自己脸红且担心别人因此指摘罢了。

我个人的感觉是,不少人早年的作品是非常优秀的。不然,也不会因此而崭露头角。之所以晚年要删除掉,恐怕还有更深层次的一些因素作怪。比如作家纳博科夫,以《洛丽塔》闻名于世。故事里讲的,都是一个老男人对小姑娘的性幻想。倘若这老先生生在中国,晚年面对着一大群儿孙,又不幸套用了中国人的眼光来审视这本书,呜呼!他的脸皮该往何处搁哉!那么,半夜里睡不着的话,他会从床上爬起来,把从市场上买来的大批《洛丽塔》一张张撕着烧了……脸面是个大问题,文坛上一些耄耋老人撕破脸皮彼此兜售对方早年的丑事,奥秘也就在于此。

一个作家老来烧书,就像一个冒失的版主连夜删帖一样,心情急不可待。盖少年时代,年轻气盛,张狂起来,是天不怕地不怕。这个时候,什么样的话都敢说,什么样的文字都敢写。但是人生短暂,一不小心就老了。再后来自己不幸而成为文坛的老疙瘩,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标榜士林。那么,早年那些咬牙切齿情意绵绵勾肩搭背的文字,就成了心腹大患。

“悔其少作”给人的另外一个教训是,对文字应该有起码的敬畏。前人说“文章千古事”,不谨慎,会后悔的。貌似有二分道理。

清末诗人龚自珍,有一个不成器的儿子,名叫龚橙。在今天,一些BBS上提到龚橙,会说他就是一个叛徒。有人说,乱兵进入北京之际,龚橙最先洗劫了圆明园,并且引导着洋鬼子们进入了皇家园林。再后来,有人得出结论说,不怪洋鬼子,最不可饶恕的,就是龚橙这样的汉奸。

这事儿今天看来十分复杂。因为火烧圆明园一事,如果追究责任,也可以追究到西太后的头上,如果当权者不是如此愚蠢,那么断不会有洋鬼子抢劫皇家园林的悲剧出现。此外,罪责最大的应该是洋鬼子。大文豪雨果在圆明园被火烧之后,曾经专门写文章评价这件事,称“两个贼,一个叫英吉利,一个是法兰西”,黑字白纸俱在,即使有人辩驳,也驳不倒的。家里被外人砸了抢了,不去指责外人,却把怒气一股脑儿发泄到家里不争气的儿子身上,这也是民族的弱势心态的一种吧。

后来,又读到一些颠三倒四的文字,称并没有第一手的资料确定龚橙就是汉奸。他确确实实在洋人手下做事,确确实实对满人恨之入骨,因为他的父亲龚自珍因为与清廷王爷的小妾私通而被毒死。同时,龚橙又确确实实不会做人,颠三倒四,舅舅不疼,姨姨不爱。——众所周知,背黑锅的,往往都是这类人。那么,龚橙背黑锅,也不是没有可能。

我不是历史学家,对于这么复杂的事情,实在无从理论。单纯的大脑容不下宰相们的船篙横七竖八,把书本子扔一边是最好的选择。

说一点浪荡子龚橙的逸事。传说这位先生通数国语言,眼界见识都超越世人。尤其是,对自己父亲的文字压根就没有一丝敬意。龚自珍去世以后,儿子龚橙就把自己亲爹的文字搬出来挑错。发现其错误,随即修改。改稿的时候,做儿子的会把龚自珍的牌位请出来。每改动一处,就用竹鞭敲打那木牌一下,然后说:“某字不通,某句不通。因是老爹,才帮你纠正。不至于欺蒙后人……”

有儿子如此监督,龚自珍的文集,大略是可以放心一读的吧。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69007 2013-06-04 00:00:00 二 无标题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