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走进廊道 走进森林 走进社区 认识郑2/2013-06/13/A28/20130613A28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干“植物去毒”的她
要为市民提供更多的“阴凉”
以后去郑东新区方便多了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干“植物去毒”的她
要为市民提供更多的“阴凉”
——郑州市农科所研究员王慧瑜

干“植物去毒”的她

要为市民提供更多的“阴凉”

出生于陕西户县,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土壤农化专业,当年21岁的她独自来到郑州,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一干就是20年。28岁,她跨专业组建起郑州市植物脱毒复壮重点实验室,培育出多个填补我省空白的植物品种……她是郑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慧瑜。

郑州晚报见习记者 蔺洋 文/图

现在的“最简单”是曾经的“大难题”

在农科所二楼,有几间不大的房间,里面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瓶子,瓶中是我们分辨不清的植物幼苗和植物茎叶,“这是已经脱毒的蝴蝶兰,这些是大枣,还有黄杨苗、红掌叶片……”王慧瑜介绍,因为植物长期无性繁殖,体内带有病毒,她的实验室所做的工作就是去除植物自身病毒,培养脱毒幼苗,然后扩繁、推广。

“这就是植物组织培养,也可以叫‘植物克隆’,比起传统大地杂交育种,它能大大缩短育种进程。”王慧瑜拿着一瓶红薯苗说,现在红薯脱毒快繁已经是最简单的技术,但在13年前,却是个让她头疼的大难题。

上世纪90年代,郑州市农科所拿出100万元的资金,准备组建生物研究室,领导选定了年仅28岁的王慧瑜。可大学毕业后,王慧瑜一直在测试中心搞土壤化学分析。“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她说。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王慧瑜到各地实验室参观,查阅大量资料,2000年3月,郑州市植物脱毒复壮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

为了培育红薯苗睡在实验室里

实验室建成后,新的难题又来了。“因为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如果不马上开始培育,实验室就要空上一年,太可惜了,但那会儿是冬天,根本找不到红薯苗,我就到市场上买红薯自己育苗,天太冷就拉来两个电暖气升温催芽,开着电暖气又离不开人,我和一个同事就拉了个床板,睡在了实验室。”

不知道培养基如何配制,就到各地的实验室看、问、沟通,从谈话中捕捉可用信息。“因为缺少实践经验,第一次组培,仅仅是镊子放在了空气中,所有红薯苗都被污染坏掉了。”

一次次的探索,一次次的失败,就这样,两年后,生物实验室终于步入正轨,脱毒红薯苗扩繁成功,脱毒灰枣叫响全国,对大花蕙兰六个品种的组织培养和规模化生产研究,带动了河南洋兰产业的快速发展,选育出的蝴蝶兰新品种填补了河南省空白……

郑州是家,农科所是娘家

如今,王慧瑜的研究越来越宽泛,开始涉及园林树种染色体加倍,以及小麦、棉花等农林植物转基因技术。下一步,王慧瑜会将研究重点放在大叶女贞等园林树种的优化培育上,“要使大叶女贞更适用于园林绿化,为市民提供更多的阴凉”。

现在,王慧瑜已经把郑州当成了家乡:“虽然还会想家,想念父母,但回西安却觉得陌生了,因为在郑州生活了20年,这里有我热爱的工作和认可我的人,这里是我感觉最熟悉、最踏实的地方,农科所就是我的‘娘家’。”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71196 2013-06-13 00:00:00 四 干“植物去毒”的她<BR/>要为市民提供更多的“阴凉”KeywordPh——郑州市农科所研究员王慧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