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观星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遥想泉城
西北风
守礼之邦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遥想泉城

□孙青瑜

河南、山东依肩相邻,可我这个河南人却至今未到过济南,着实是人生之憾。不想,前几天突然接到《当代小说》的通知,邀我去济南参加“泉城笔会”,方知济南还有一个更诗意的别名叫泉城。无论是济南,还是泉城,名字都非常好听,带着江南的风情和味道,暗携着女性的阴柔,飘荡着溢耳的诗意,让我越发向往起来。因为历史上有关济南的诗句实在太多,差不多历代超级文豪们都颂过济南之美,像诗仙李白、唐宋八大家的苏子由、曾巩和王安石,以及诗圣杜工部、鸿爪诗篇满天飞的皇帝弘历……更有甚者,连大书法家赵孟頫、小说家蒲松龄、地理学家郦道元来到济南都忍不住诗性大作,为济南留下千古颂辞,由此足见:济南之美名绝对不会虚传。

但不知什么时候,这些大师之作竟被老舍的一篇《济南的冬天》给盖住了。原因就是《济南的冬天》上过课本,中国一茬儿接一茬儿的小朋友背着《济南的冬天》一路走来,人数累加起来足有十多亿。也就是说,几乎有一半以上的中国人未去济南,就先睹了一季子《济南的冬天》。古人云:“诗因楼成,楼因诗传”,说的就是无论哪个名胜之地,只要与文化结缘,它的名气就会如借东风,声名远播。因为除了见什么都能诗性澎湃的乾隆之外,一向无感不发,有感也不乱发的中国文人颂自然、赞自然、写自然皆是相当的挑剔和严肃。也就是说,凡是被古人普遍并反复赞誉过的美景,必定有可赞可叹可誉之处,闻妙文寻踪过来,肯定不会上当;吟着佳句身陷其中,不发出“羡煞济南山水好,几时真做济南人?”的肺腑期盼,那算是历代大师们骗人。待闻诗观景无数次,次次满意归来 ,你才会发现文人比皇帝可信,皇帝之诗没有文人之诗负责任。

济南城的历史上不但诗多,还有很多“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历史,比如文有李清照,武有秦叔宝,悬壶济世有扁鹊,一个比一个名气大,都是渗到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大名人。只记得小时候,每年的年画总少不了秦叔宝。正是这秦叔宝,让我从书本上感觉来的“济南”和这块出硬汉的山东有点不搭界。原因就是山东人的集体性格不知何时就浸染上了秦叔宝和武二郎的影子:彪悍、正直、忠义,携着山东大葱式的挺立和高大,几乎成了中华民族英雄人物的脸谱。一说是山东人,尤其是山东汉子,未打交道,便先给人几分可靠感、信任感和安全感,在这个信任危机不可复加的年代,“山东人”无疑成了一张硬梆梆的名片,有没有人从中得到过掷地有声的实惠,我不知道,但是这种由全国人民给予的集体信任感,却是文学与历史遗留给山东人的骄傲和荣光。

因为从未到过济南城,多年来我一直在纸上看被艺术着的济南,它带着“鸟飞云锦千层外,人在丹青万幅中”的诗意,“白云楼下水溶溶,滴滴泉珠映日红”的阴柔,“兹山何峻秀,绿翠入芙蓉”的妖娆,“岩高曰气薄,秀色如新洗”的美丽,以及因“济南”这个和“江南”仅有一字只差的大名而错觉出的南方味道……都一一驻扎进我的感觉中。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赋予的符号,都带着浓烈的柔性因子从书上蹦跶出来,让我越来越觉得“济南”这个充满柔性的名字与山东这个浸染着刚性文化的地域对不上号,但它又的确位于它的腹地,它是它的省会,属于它文化中的子文化。

正是这些“格格不入”,曾一度让我的感觉世界陷入了迷乱。

随着泉城笔会越来越近,济南城也随之离我越来越近,我干脆收起感觉,但等走进她的日子,涤尽知性背景,身陷进那城那自然中,去体认那城那景那文化,纠正“湖干烟乱柳毵毵,是处桃花雨半含。七十二泉春涨暖,可怜只说似江南”的错觉。可再一想,似江南又有甚可怜?难道说北方就不可以多泉了?“一泓清浅漾珠圆,细浪潆洄小荇牵”、“云雾蒸润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美景能妙成于北方,岂不是大自然更高的造化?岂不是更高绝配的和谐?再说,连这里的自然都吐纳着刚柔相济的太极精神,何况人乎?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78046 2013-07-05 00:00:00 五 遥想泉城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