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观星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遥想泉城
西北风
守礼之邦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守礼之邦
——一位清朝使者眼中的琉球

守礼之邦

——一位清朝使者眼中的琉球

□王振洲

日前,《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钓岛必须回归,琉球也将再议》的文章,日本的一些政客读后马上感到紧张。这不稀奇。俗话说为人不做缺德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日本人之所以紧张,是因为他们得到琉球的手段不地道、不合法,实为野蛮地掠夺他国领土。

琉球群岛曾有三个国家,中山、南山和北山,以中山最为强大,十五世纪中山王统一了几个国家建成了琉球王国。从明朝起五百多年时间,琉球都与我国保持藩邦关系,其国王都要由中国的朝廷册封。清朝嘉庆四年,琉球国王尚帮去世,他的儿子也已于早几年死去,因此孙子尚温表请朝廷,希望袭封。清廷派翰林修撰赵介山为正使,内阁中书李鼎元为副使前往琉球册封。著名的《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是随团成员之一。当时行船要看风向,前往琉球册封的使者一般是夏至前后西南风起时开船,冬至前后乘东北风归来。沈复所在的册封团是嘉庆五年农历五月初一出发的,因当年东北风来得晚,他们在琉球的时间长达半年多,游遍了城市、乡村、大小岛屿。沈复感触颇深,回国后写出了《浮生六记》之一的《中山记历》,“志山水之丽崎,记物产之瑰怪,载官司之典章,嘉士女之风节。”《中山记历》虽不如《闺房记乐》那样艺术魅力四射,但所写都为亲历亲见,琉球的山水都写得具体而生动。

沈复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能书善画,喜欢旅游,尤其可贵的是不受传统束缚,常有独到见解。他在《浮生六记》之一的《浪游记快》中说:“余旅三十年来……凡事喜独出已见,不屑随人是非,即论书品画,莫不存人珍我弃、人弃我取之意,故名胜所在,贵乎心得。”正因为他独出见解,敢说真话,所以他写的《浮生六记》成为珍品。俞平伯先生在《校点重印<浮生六记>序》中说:“它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作家林语堂还把《浮生六记》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

册封团的两条船在海上行驶了六昼夜,在琉球首府那霸港靠岸,欢迎的人群遍布大街小巷,世孙尚温率百官把使者们接到天使馆。这天使馆和王宫都是坐东向西,以中国在东边,表忠顺面向之意。天使馆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模样如同中国的官署,集办公、吃住、娱乐、纪念为一体。其中有两处纪念榜,一处书写明朝历次使者的姓名,最早是洪武五年,封中山王察度,使者为汤载,至崇祯元年封尚封,共十五次;一处书写清朝使者的姓名,康熙二年封尚质,使者为张学礼,到乾隆二十一年封尚穆。天使馆内的桌椅、床帐等都仿中国式样。

“洋溢声名四海驰,岛邦也解拜先师。庙堂肃穆垂旒贵,圣教如今洽九夷。”沈复看了琉球的孔子庙后,情不自禁地写出了这首诗。孔子庙在久米村。明洪武初年,皇帝让福建三十六姓熟悉海事的人家前往琉球沟通,不久人家就在这里落户,建起了村庄和孔子庙。不仅他们的子弟读孔孟之书,当地人也喜欢学习,对儒学十分尊敬。王宫中保存着明朝永乐四年赐的墨及端砚等,并视为珍宝。新国王尚温擅书法,颇得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笔意。紫金大夫程顺则把来中国时在天津购买的宋代朱熹的一幅字视为宝贝,珍藏在家中轻易不给人看。琉球姓蔡的为明初去的三十六姓之一,在蔡家祠堂里供着宋代书法家蔡襄的画像,主人还拿出蔡襄的真迹给沈复看。琉球人喜欢兰花,他们把兰花叫做孔子花。由此可见琉球人受儒学文化影响之深。

沈复游遍了琉球的大小岛屿,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那霸最显眼的地方,有一座牌坊,上面写着“守礼之邦”四个大字。琉球人正如牌坊上所写,文明礼貌,待人热情,不尚奢华。比如嫁娶“结彩鼓乐而迎,不计妆奁,父母送至夫家即返,不宴客,至亲具酒贺,不过数人。”一般群众办丧事,“则邻里聚送,观者护丧,掩毕即归。宦家则同官相知者,亦来送柩,出即归,大都不宴客。”

琉球没有军队,刑法仅三种:杀人者死,伤人的判徒刑,轻罪在太阳下晒,按罪的大小定晒的日数。国中好几年都没有犯过死罪的人。

琉球人民本来过着与世无争、文明而丰裕的生活,但1879年日本用武力强行吞并琉球,把琉球的国王押解到东京,将琉球改名为冲绳县。琉球曾向清廷求助,但腐败的清廷却无能为力。但琉球人民并不心服,多年来反抗不断,至今还在要求独立。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78049 2013-07-05 00:00:00 五 守礼之邦KeywordPh——一位清朝使者眼中的琉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