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3版:文化 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爱男装,爱剪发
变态的传统士大夫
非主流
今夕是何年
宋徽宗的御梳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爱男装,爱剪发

周松芳专栏 民国衣冠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国门重开,我们的“武装”女子,惊诧于西洋女子穿着的男性化,并渐渐明白,早年女效男装,是一种解放,而进一步的“武装”化,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甚至变本加厉的压抑。

中国女子,长期被服制的各种条条框框包裹得严严实实,又不实用。比如夏天想露一点凉一点而不可得,冬天想紧一点暖一点又不可得,所以,效法男子,从实用角度说,至少在冬暖夏凉方面得些改善。西洋风尚的传入,时人效法;首作俑者,实为妓女。徐珂说:“光宣之间,沪上衏衏(青楼)中人竞效男装,且有翻穿干尖皮袍者。”“又有戴西式之猎帽,披西式之大衣者,皆泰西男子所服者也。徒步而行,杂稠人中,几不辨其为女矣。”(《清稗类钞》卷91)

既然可效泰西男子,那么效仿一下本土老爷,也就未尝不可了。《点石斋画报》乐集里有一图,绘的是沪上名妓赛月,“冬则狐裘风帽,秋则团扇轻衫”,一副空心大老官模样,惹得周围男女伸长了脖子围观,也惹得帝都肃亲王善耆的大格格保书航也常越闺范,女扮男装。此后直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女效男装的照片不时成为杂志的吸睛点——女伶多着传统长袍马褂,名媛多着西式男装。当时小说里的时髦女角,也多是这番打扮。李伯元的经典名著《文明小史》就描写了一位学堂出身的少奶奶:“穿双外国皮靴,套件外国呢子的对襟褂子,一条油松的辫子拖在背后,男不男,女不女的。”有时,一味效仿也会效出笑料来。比如说,将头发盘束置顶,方便利索,中西皆然,唯法国巡警为了区别良娼,要求妓女再往前搭一点,成为“朝前髻”,不料中国人以为是什么新时尚,连忙引进,自是贻笑大方。

女效男装,入民国后情形得到了微妙的改观。革命后,男子要剪发易服,女子则不许,否则就是败坏社会风气。当时的一首竹枝词,就对女效男装施以讥嘲:“男儿剪辫说亡清,女子而今亦盛行。一样长袍街上走,是男是女分不清。”当局也以“男用女装,女用男装最为碍风俗”,通过违警律拟定了对“奇装异服有异风化者”的惩治措施。比如,辛亥之后,杭州一产科女医生也跟着发起女子剪发会,上海女子觉得好像新时尚来了,好异争奇,跟着剪起男儿头,省长便要求内务司责令巡警局按照相关条款进行处罚。

茅盾在《男女社交问题管见》里说:“一切旧俗关于男女的区分,如演讲会中之男女分座,大旅馆的女子会客室等等都须去掉;女子服装也要改得和男子差不多。”不如此,怎会有后来的“不爱红妆爱武装”的盛世局面呈现!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95920 2013-08-22 00:00:00 四 爱男装,爱剪发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