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3版:文化 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爱男装,爱剪发
变态的传统士大夫
非主流
今夕是何年
宋徽宗的御梳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变态的传统士大夫

史杰鹏专栏 大放绝词

元代有个官叫刘岳申,江西吉水人,写过一本《申斋集》,其中不少应人请托写的文章,比如修个园子,盖个祠堂什么的,他就写一篇,说些套话,表示支持。当然,肯定要收点润笔费。虽是应付差事,内容倒也真实,很能反映一个时代人的精神面貌,因为作者一般是写自己所想,宣扬自己的价值观。而请托者肯定也能认同这种价值观,否则买卖就进行不下去了。这里选一篇比较典型的《三善堂记》,也许会把大家从荧屏得来的古代美好印象颠覆掉。

文章说的是江西石城县有个叫胡廉的,上门拜访作者,请求为其母徐氏写点东西。这胡廉九岁就死了老爸,当时乡里盗贼非常多,不仅抢钱,还要命(可见平民过得多不安全),徐氏带着二子一女在外奔波了数年,总算保住了性命。后盗贼平息,回归家园,胡廉每天去市场给人算命,没事和弟弟织斗笠卖。徐氏则不分白天黑夜纺织,挣了钱供胡廉读书。

这也很正常。但是文章接着倒叙当年逃亡经历,说他们一家曾在某大泽边躲藏,但徐氏老觉得不安,坚决要求撤离,果然那天夜里盗贼来了(没撤的全部完蛋了)。又曾经全家疯狂逃往某城,徐氏身先士卒,带着大家卖力跑,终于在天黑前赶到。其他动作慢一点的人家,都被盗贼杀得精光(不是想象中的古代吧)。徐氏有个女儿,嫁给一姓廖的,没半年丈夫就被绑了肉票,不知所终。其兄想把弟媳改嫁卖几个钱,弟媳抵死不从,此后直到死,十七年再没脱丧服(简直可拍恐怖变态片)。文章因此夸奖徐氏:这母亲当得太合格了,教育出来的子女多么守节知礼。

不过,作者并不满足,接下来说“余谓胡氏母女流离之际,有如不幸遇盗,其志节必有大过人者,可书当不止此”,意思是,可惜啊,如果当年徐氏一家逃亡途中,不幸(似乎应改为有幸)碰到强盗,(全家死翘翘),那就更悲壮了,我可写的内容就更多了。你说,这成什么话?

但作者敢明目张胆写出,还刻板流传,至少说明他本人认为这是对的,当时士大夫们也是这样认可的。这让我想起一句古诗:“国家不幸诗家幸。”但这诗并没有盼望国家不幸的意思,和作者比,豪迈要差得远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95921 2013-08-22 00:00:00 四 变态的传统士大夫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