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3版:文化 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爱男装,爱剪发
变态的传统士大夫
非主流
今夕是何年
宋徽宗的御梳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非主流

冯磊专栏 流言冯语

二零零零年前后,是网络诗歌突然发力的时刻。大批诗歌站点突然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诗人们有事没事都往网吧跑。那时候,国内普通家庭上网的主要方式不是光纤,也不是ADSL,而是电话线登入。在费用上,网吧上网每个小时两元钱,家庭单独接入网络费用要高出很多倍。诗人们纷纷趴在网吧内的电脑前,他们就像一串串的蚂蚱,被串在一根网线上。现在想起来,就像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孩子用绿莹莹的草梗串蛐蛐儿一样。

十多年后,我还记得那些网络诗歌站点的名字:个,甜卡车,桶,白桦林,橡皮……对了,还有一个叫做异类诗歌。那时候,网络在内地尚不普及,制作网页也不像今天这样方便。但,民间诗歌站点的网页“装修”却普遍地漂亮。至于诗歌站点的主人们,都以异类、非主流的面目出现。那个时候,诗歌的民间性是以非主流的方式出现的。从先锋到民间性然后再到异类和非主流,诗歌终于在网上爆发了第一次小高潮。

现在想想,所谓异类或者非主流,无非是要在官办刊物的空间之外开辟一方天地。有趣的是,当时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可贵。然后,当《星星诗刊》、《诗刊》等官办刊物纷纷开辟网络诗歌专栏,甚至自己也搞诗歌站点的时候,网络诗歌的热闹就走到了尽头。

诗歌太小众,就不说了。

辛亥以后,袁世凯东山再起。为了在朝廷内抬高自己的分量,精明的袁项城对外宣传说,革命军无孔不入,非常厉害,孙文这个人三头六臂,准备了千百万的海外捐款。袁的说法,相信的大有人在。之所以如此,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袁是实力派,而老百姓好糊弄;其二,革命党那几年四处制造炸弹和爆炸案,连皇帝的父亲都被人设计准备谋害,人心惶惶,不信都不行。

消息传到孙中山那里,有人问孙先生究竟带了多少钱回国。孙文说,“事实上,我只有银圆十枚也!”

辛亥革命,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最主要的,就是剪辫子。再后来,是妇女放大脚。油浸浸的大辫子本来就是满族人的专利,现在剪掉辫子,不是正当其时?但是,习惯性或者说惯性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就像一个人做奴才久了,你告诉他已经解放了,不必事事小心磕头作揖了,但他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一样。

当时,国内有个叫梁鼎芬的人,好像曾是张之洞手下的幕僚。他被抓以后,强制剪掉了辫子。梁老先生受不了了,闹着要自杀。

黎元洪原本是清朝的官员,被人逼着做了革命党的都督,然后又被逼着剪掉了辫子。据说,当时蔡济民抚摸着黎元洪的光头恭维他:“都督好像个罗汉哈!”

黎元洪则咧着嘴巴苦笑:“屁,有点像弥勒佛呢!”

时在海外的康有为听说国内在剪辫子,痛不欲生。一连写了两篇文章攻击革命。只是,这两篇文章好像一点作用也没起。武昌的大街上,警察照样强制大家剪辫子。被剪掉辫子的人,有人沾沾自喜,有人则惶惶不可终日。后一类人,怀揣着鲁迅笔下七斤嫂等人的惶恐——谁知道哪天事情出现反复呢?谁知道反复之后会不会杀头呢?反正两百多年以前,是“留发不留头”的……

剪掉辫子,留个光头,一时间成了非常刺激的事情。谁也说不准,这事儿究竟是主流还是非主流。

社会变革前后,总会有稀奇古怪的事情出现。武汉三镇在忙着剪辫子,张勋的江防营则忙着抓革命党。究竟谁才是革命党?张勋制定了一个标准,即,凡是剪掉辫子的年轻人,见一个杀一个。但,有时候也会遇到例外。

比如,有士兵请教辨帅,“和尚杀不?”

张勋回答,“年轻的杀。”

“那么,尼姑杀不?”

辨帅说,“漂亮的不杀!”

八卦是个好东西,即使在最恐怖和最严肃的时候,八卦出来的段子,也总是那么人性。它就像一只有力的手,偶尔也曾掀开过历史的铁幕。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95923 2013-08-22 00:00:00 四 非主流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