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4版:文化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知识分子的西装
梁漱溟的士大夫情怀
“大奶奶主义”及其他
古代的乡村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知识分子的西装

周松芳专栏 民国衣冠

民国时期,西装因为没有得到秀才们(知识分子)的青睐,注定命途多舛。许多人从经济角度着眼,认为中国不能自制毛织衣料,而其价值之昂,远过中服,穿西服等于将金钱输出外国,导致利权外溢,“每岁漏卮,奚啻亿万!”还导致国用不强,而使国货丝织工业日益衰落,“国穷民竭,尔实厉阶”。因此穿西装就是不爱国的一种表现,“狂澜之挽,在倡国货”,“国民应高呼口号曰‘打倒西服!国服万岁!’”(《北洋画报》1929年第317期诛心《打倒西装!国服万岁!》)应该把西装赶出中国。

在这种舆论压力下,当局也力表姿态,如广州市党部就通过执委会决议,严禁党政人员穿着西装。但时人伍朝拱认为“若区区取缔党政人员,未免挂一漏万,收效实微”,于是致函当局,主张征收西装税:“凡中国人穿西装者,须到官厅缴纳西装税,每年每人征五十元至一百元……”寓禁于征,较之“打倒西装,国服万岁”的口号,算得上有效之策。(《生活》杂志1932年第33期陈敏群《读伍朝拱主张征收西装税函后》)

比较而言,还是“中衣为体,西衣为用”,能够两面讨好。谢六逸就曾撰文《谈“文化本位”》说:“我在前年喜穿西装裤、黄皮鞋……上衣则中式长袍,对襟马褂,头上又是铜盆帽,以为颇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意。后来拙荆以为此不中不西也。何不完全欧化,穿整套西装,外穿大衣,再戴上俄式皮帽,则俨然‘西洋文化’矣。但我又是林语堂的同志,斥穿西服者为套‘狗领’,故仍不采纳。因此之故,我个人上身‘本位文化’、下身‘西洋文化’者有数年矣。”当时不少名流都是这副打扮,比如说胡适。茅盾记述的他1921年所见的胡适的穿着是:“我只觉得这位大教授的服装有点奇特。他穿的是绸长衫、西式裤、黑丝袜、黄皮鞋,当时我确实没有见过这样中西合璧的打扮。我想:这倒象征了胡适之先生的为人。七八年后,十里溜洋场的阔少爷也很多这样打扮的,是不是从胡适学来,那可不得而知。”所以有人就概述了当时的观感,说北平时代,知识分子大多穿蓝大褂、西裤、半新不旧的皮鞋;反之则中式服装,满裆折裤腰的裤子。

时局变幻,民族主义成分的日益增加,也体现在了服饰上,而以蒋委员长最为典型。戎装而外,蒋公常常是一袭长袍。做学问的人,更是愈做愈“古”。以胡适而论,到其任北大校长时,已变成常常穿蓝布大褂,冬天罩在皮袍子或棉袍子外面,春秋罩在夹袍子外面,夏天除酷暑时穿夏布杭纺大褂外,一般也是一件单蓝布大褂,不再是当年的不中不西,或曰亦中亦西了。像学贯中西的陈寅恪,更是传统到土的打扮:夏天一件大褂,布裤子布鞋;冬天一顶“三块瓦”皮帽,长围巾,棉袍外套黑面羊皮马褂,棉裤扎腿带,脚穿厚棉鞋。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98403 2013-08-29 00:00:00 四 知识分子的西装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