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纪委监察部开通网站为何引欢呼?
是否愿意读大学应该是自由选择
拥堵费在“路堵”之上再添“心堵”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是否愿意读大学应该是自由选择

街谈

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虽然有钱供她读书,但认为“上大学无用”而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这条新闻引起广泛争论。9月1日,一万多名网友在参与网站专题调查投票时,七成网友均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 (9月2日《成都商报》)

新闻中玲玲父亲所谓“读书无用”的看法,不过是从就业角度衡量读大学的作用。就业不好,他便觉得读大学没必要;就业形势好转,估计他会觉得读大学也不错。子女是否读大学,在他这里,不是一个经济承受能力的问题,而是一门风险投资的学问。

从就业的功利角度来看,玲玲父亲的这种考虑并非毫无道理。过去,读大学意味着“鲤鱼跳农门”。1978年以来,数以万计的人借此实现了人生命运的转折。但玲玲所处的当下,大学生早已不再包分配。现如今,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上大学也变为很多年轻人的一种普通选择。

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考虑,大学去除掉“鲤鱼跃龙门”式的神圣色彩,回归教育培养人的本色原本是件正常的事。但在“发财成功论”“身份成功论”背景下,功利化的评价标准,主导了很多人的思维。确实,不读大学似乎也可以呼风唤雨,不读大学也可以“成功”。各类财富逆袭神话的崛起,宣示着“知识改变命运”从经济意义上跌落“神坛” 。

而反对读大学和一味夸大读大学的作用,殊途其实同归,亦没有超出功利主义思维的范畴。在这种功利思维驱动下,凡做什么,必然要取得某种实惠;大学反馈给人的“好处”,必须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读大学不是去超市买商品。某种意义上,大学更像是一个精神超市。年轻人读大学的全部价值,在于从这里收获一种更加健全、多元和独立的价值观,收获“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当然,七成网友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也确有进步意义。因为左右一个人的命运,有太多的因素。读大学不可能,也不是市场经济下,人们成功的先决条件。把是否读大学与人生出路捆绑在一起,仍是计划时代留给人们的“精神遗产”。用功利主义的思维绑架一个孩子上大学的选择,已超出了读大学是否有用的学理范畴,损害了女孩玲玲接受高等教育的权益。以此而论,是否读大学仅是一道自主选择题,做父亲的应该尊重女儿自己的答案。 □杨兴东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99546 2013-09-03 00:00:00 二 是否愿意读大学应该是自由选择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