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4版:文化 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黄亚明专栏 时尚旧影

金薄画搔头

薄情的故事总有一个传统而貌似幸福的开端:她肤如凝脂莲步乍移荷衣欲动,偶遇甲公子(一般是家境贫寒正当落难但风度翩翩才情勃发),一见钟情,以身相许或以心相许。结果却一点不妙,甲公子高中皇榜,暴得大名,抛弃结发之妻或旧情人,另攀高枝。

我们可以看看《鼓吹曲词·有所思》,写某女子为远方的情人准备了一支玳瑁簪子,日日用心修饰,加上双珠还觉不足,再加上玉饰,如此珍重,自是出于一往情深。孰料“闻君有他心”,于是她把那簪子“拉杂催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唉,何苦这么做呢?大概心头还是难以割舍那份情意吧。

如果追忆似水年华,恋爱、蜜月时候的景况,东晋繁钦的《定情诗》里就唱过:“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一对小男女甜蜜蜜几乎忘乎所以。搔头,即簪的别称。据《西京杂记》记载: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李夫人,深得汉武帝宠爱。某次老皇帝居然取下她的玉簪搔头,搔头之名由此而来。李夫人不幸妙年辞世,撂给天下女人一句“凡是以容貌取悦于人,色衰则爱弛”的名言,不仅开启了美学新方向,尤使姿色平庸的现代女子找到了可以坚强无畏的理由。

实际情况大多是,当周遭黑发环绕,一根玉簪若隐若现,配了芙蓉般的颜面,端的映出了女子的万分妖娆——这为男性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情色想象,且黏附进文化——翻一翻诗词文赋,文人讴歌的大多不是某种女性精神,而是香艳却扁平的实体(肉体)形象。

古时,女子满十五岁,父母便要为他们举行成年礼,挽髻插簪,以示可以谈婚论嫁。成年礼叫笄礼。早期,发簪被称作“笄”。假如是已经定亲的女子,还要在发髻上缠缚一根五彩缨线,表示已是待嫁。缨线待到成亲之日,方能由丈夫亲自解下,表示婚后对丈夫的尊重与依从。

凤冠霞帔做夫人,正是从前女子们的人生理想。于簪子,也有尊卑之别。王后、夫人系玉制,大夫之妻用象牙,至于平民——除非她凤冠霞帔上身,否则终生就只能用骨制的了。

史载东汉权臣梁冀之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坠马髻、折腰步、龋齿笑等以为媚惑。因推荐其舅梁纪继女邓猛女(邓猛)进宫,后邓猛女成为汉桓帝第二任皇后。孙寿也实现了凤冠霞帔做夫人的目标,但夫妻竟为奢暴,孙贪暴过于梁氏。惜乎权欲成了催命符,最终落得夫妻双双畏罪自杀。

与奢暴的孙寿相映成趣的女人,是周宣王的王后姜后。宣王一度沉溺安逸,荒疏国政,姜后明晓大义,为规劝丈夫勤政,就退去发簪和耳坠,长跪于永巷而示罪。周宣王知道真相后十分羞愧,从此励精图治,开创了周王室的中兴局面。这个“退簪劝政”的佳话,的确比较励女人之志。不过,姜后之大幸,不在于自己素质高、品位佳,实乃于千千万万人中撞上了好男人的大彩——与第一次买彩票就暴中500万,何异哉!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00646 2013-09-05 00:00:00 四 无标题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