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什么是“心魔”
“恶心事”绝非张曙光个人的事儿
0912hddc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什么是“心魔”

■专栏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复旦大学读书节上的“人文·读书”主题演讲中说,他最近读的书中有一本是菲利普·津巴多的《路西法效应》,书中一群年轻人发生了从天使到恶魔的变化,折射出人性中“群体力量远超过个人力量”。

通常的观念中, “心魔”指的是人心里的恶魔,是人的心智缺陷或“幽暗意识”,如仇恨、贪婪、骄傲等。但这并不是津巴多在《路西法效应》中讨论的心魔,比起人的内在心智缺陷或“幽暗意识”(“成魔”的结果),他更关注的是“成魔”的过程,那就是,来自特定情境、环境和制度的外部影响力是如何使好人变成恶魔的。比起如仇恨、贪婪、骄傲、固执、自私这些“恶念”来,他更关心的是“心智控制”(mind control)使人作恶的社会心理机制。

作恶的力量由两个部分合力而成,一个部分是人的一些基本“心理原理”,另一个部分则为特定的“外界因素”。

但事实上,人基本的“心理原理”既不神奇也不神秘。对人影响更大的 “外界因素”结合起来,能起到欺骗的作用。

在社会心理学对“心魔”的理解中,良心道德论所关注的“幽暗人性”已经退居相当次要的地位,而环境力量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则成为关注的核心。津巴多在《路西法效应》中将人们对心魔的两种不同理解归结为“特质取向”与“情境取向”。“特质取向”看待恶的方式是,“当面对一些不寻常的举动和一些突发事件”,就会从“固有的特质……如基因、个性、品格、自由意念等倾向”来加以解释,“要是论及暴力行为,则研究其凶残的人格特质,要是提及英雄壮举,则搜寻个人利他奉献的基因”。

相比之下,“情境取向”“在试图了解非常态的行为原因时,则会尽量避免这类针对特质的论断”。这也正是与道德论不同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心魔”的方式。津巴多说,“社会心理学家以自提的问题开始,寻求是‘什么’造成结果,在‘什么’状况下会造成特定的反应,‘什么’事件会引发行为,‘什么’情境下最接近当事者状况。社会心理学家会问,何种程度的个体行动可以追溯外在因素,如情境变量和特定安排下的环境历程。”

这正如一个出现学习障碍的孩子,医疗模式会用药物和纠正行为来克服他的缺陷,但是从情境取向来看,根本问题可能不在于孩子,而在于他生活的不良环境,例如误食家中墙壁剥落的油漆而造成铅中毒,因此,“结论就会是因为贫穷而使病情恶化。”情境论看待“心魔”的方式与此类似,只是它关注的“外界因素”不是墙壁上的油漆,而是来自统治权力的“心智控制”。 □徐贲(作者系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02669 2013-09-12 00:00:00 四 什么是“心魔”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