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2版:阅读周刊 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诗人文库》今昔谈
“逝纸”小札
广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逝纸”小札

■电影考古记

□胡文辉 学者,广州

根据间濑元朗同名漫画改编的日本电影《逝纸》,情节算不上精彩,但题材堪称特异。关键在于,故事设想了这样一个背景:政府施行着一项“国家繁荣维持法”,规定凡儿童入学,必须接受疫苗注射,名曰“时间胶囊”,其中千分之一注射的是有毒的时间胶囊,等到他们18~25岁时,就会因胶囊定时启动而死。通过不可测的死亡,促使大众珍惜生命,珍惜时间,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以达到国家永葆繁荣的目标。无数的权力机构严密执行着这项法令,在死亡来临前二十四小时,执行机关会将“逝纸”(即死亡通知书)交到死者手上。男主角藤太就是负责送交“逝纸”的公务员,不用说,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他逐渐产生了怀疑,同情,乃至反叛……

无论是千分之一,还是百分之一或万分之一,这种制度的存在,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死亡胶囊的“选民”,成为“繁荣维持法”的牺牲品——这样,“逝纸”制度下的青春,就得随时接受无常命运的宣判,有如被迫参与了俄罗斯轮盘赌。

要知道,俄罗斯轮盘式的赌命,并不是俄罗斯才有,类似的意念和游戏,日本也是有的。

日本史学家今谷明有一部《抽签将军足利义教》,指出日本人自古以来都相信,抽签的结果即是神的意志,人必须服从,日本历史上有好几任天皇都是凭抽签选定的(据新井一二三《日本人与抽签》,收入《我和阅读谈恋爱》)。通过时间胶囊随机地决定生死,在本质上,不就等于是通过抽签方式决定生死吗?

江户时代松浦静山的《甲子夜话》提到萨摩有一种“野郎”集会:年轻人一起喝酒时,从屋顶垂下一根绳子,把枪系在酒席正中,枪口对着各人胸堂。当酒宴进入高潮,就点燃枪的引信(按:当指其时由西洋引进的火绳枪,多称鸟铳),并随意转动它,让它自由射击,谁都有可能被击中。尽管如此,大家仍应当泰然自若地饮酒,惊慌失措的人会受到鄙视。这是一种测试胆量的聚会(据司马辽太郎《坂本龙马》第三部之三)。这就跟俄罗斯轮盘赌的游戏几无所异了,只是用意不同。这是不是可以视作一种具体而微的“逝纸”制度呢?

说到《逝纸》的制度特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984》,因为“逝纸”式的制度若要成立、运转及维系,唯有“1984”式的政治才足以支撑。“逝纸”式的社会,也跟“1984”式的社会一样,论其形式,论其机制,论其细节,当然不可能真的出现;但论其本质,论其精神,论其氛围,却完全可能成为现实。事实上,我们对这种社会并不陌生,我们本来就经历过:总有一些人在等待不可知的厄运,总有一些人可能随时“自动消失”,总有一些人,可能因思想问题而被视为反动分子,被揭发,被逮捕,被批斗,被处决,被收取五分钱子弹费……

在网上又偶尔搜到前几年的一部日本片,名为《最后的赤纸配送人》。所谓“赤纸”,即政府在战时发送的通知,或为征兵入伍令,或为战死者的死讯,而故事主角正是负责配送“赤纸”的——上司称此为“光荣的工作”。当他给死者家属带去“赤纸”时,还要说一句“恭喜”,而对方不但要双手恭敬地接过,还得向他道谢!

“逝纸”是虚构的,“赤纸”是真实的,但二者所表现出来的国家机器的无情逻辑,却是没有差别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11113 2013-10-21 00:00:00 一 “逝纸”小札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