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中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去英语”的中高考改革能否承载期待
“降温就意味再等死”的权利救济困境
1022twb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降温就意味再等死”的权利救济困境

2012年4月13日,河北农民郑艳良锯下自己右腿那一刻,并没想过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只是觉得自己活得不像个人。他的举动引来全国媒体关注,虽失双腿,但他不用等死了,各界捐款、政府协助,成了他新的依靠。他怕自己的事降温:降温对他意味着,像他锯掉腿之前,只能躺在床上等死。(10月21日《新京报》)

没有了右腿的郑艳良无疑是不幸的:突发恶疾,无钱医治,更要命的是,还被医院直接宣告“活不了几个月”。当他决定用一把钢锯和一把水果刀锯掉自己的右腿时,显然是“死马当活马医”的无奈,更是对抗命运不济的“自我决断”。如今看来,他又是幸运的,锯掉右腿不仅让他活了下来,而且来自“各界捐款和政府协助”,成了他新的依靠,让他在“大多数时候,脸上挂着笑容”。

命运窘迫—媒体曝光—社会捐助—政府协助—命运逆转,郑艳良的命运逆转,可以说是一种不算新颖的弱者逆转模式了。因为媒体的报道关注,能改变多少人的命运,揆诸报端,不难寻见。其实,即便是在高度发达的社会,有富人就必定有穷人,就必有穷困潦倒者,更遑论在我们这个正处于社会分化激烈、贫富差距加大的转型期社会。于是,权利救济在正常的现代社会,便一定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社会规定动作,这中间既包括制度渠道内的权利救济,也包括来自民间力量的权利救济,而制度渠道内的权利救济,无疑是最受期待和最有力量的。

回到郑艳良锯腿这件事上,选择锯腿,正是因为在制度渠道内的权利救济的失助。当“免于贫困的权利”还是社会发展和转型中的良好期待时,“免于因贫而无活路”,应该是权利救济中,最为紧要和迫切的担当。然后在寻求制度救济的途径中,郑艳良显然是遭遇了来自制度和人为的设阻,不仅在经济救济上处处碰壁,在就医过程中,遭遇的要么是宣判死亡的“威胁”,要么便是天文手术费的“要挟”。一个直接的质疑是,靠自己锯腿都能存活下来的病情,为何在医生那里换来的就是“死亡宣判书”呢?所有的难堪和无奈,让郑艳良最终被“命运不济”所打败,选择了悲情的“锯腿疗伤”,从头到尾,都看不到“割股疗伤”时代所有的气概和豪情。

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郑艳良不断地感谢媒体和社会,但却对媒体意欲帮助其他陷入困境的村民表现出强烈的排斥。其实这些都是很好理解的,因曝光所带来的转机,成了他曾经万万不敢想的依靠,也是他现在死守的救命稻草。有多少偏执地占为己有,就有多少的“曾经悲苦”。但是,即便是再轰轰烈烈的民间救助,这毕竟是来自新闻关注下所掀起的人道主义关怀,不能持久也不能唯新。有着切肤之痛的郑艳良,显然是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才会道出那句“降温就意味再等死”的感慨。

可以说,郑艳良们陷入的困境,恰如鲁迅笔下的“无物之阵”。弱势如他们,所最能倚赖的应该是制度渠道内的权利救济,像郑艳良这样的大病患者,是对国家大病救济政策最强烈的渴盼者。虽然低水平、广覆盖的农村医疗保障,固然是值得肯定的进步,但大病救济的政策设计,应该成为权利救济中不可停顿的动向。当郑艳良们能够从制度救济中找寻到希望,人心温暖自不待言,正如“靠制度打动人心,靠制度温暖众生,只有制度救济的真正崛起才能让岁月静好、生命高贵”。□高亚洲

■个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11424 2013-10-22 00:00:00 二 “降温就意味再等死”的权利救济困境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