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3版:文化专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浪漫的非正常性
下棋
绕脸傅斜红
王国华专栏 野史新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王国华专栏 野史新说

春秋战国历史上,能留印迹的女性,名字多带个“姜”字。如郑武公的老婆武姜。其事迹是,武姜生有两子,她讨厌老大,偏爱老二,帮着老二夺老大的权,被老大放逐。还有文姜。其事迹是,文姜与胞兄齐襄公乱伦,并怂恿胞兄杀了丈夫鲁桓公。私生活虽糜烂,但她颇具政治手腕,辅助儿子鲁庄公稳扎稳打,构建和谐社会,把鲁国由二流国家成功提升为一流大国,因此也获得了鲁国人民的谅解。再有宣姜。其事迹是,宣姜被聘给卫国世子伋子为妻.但伋子的父亲卫宣公听说宣姜十分貌美,便将伋子支走,在淇水上建立新台,迎娶宣姜,立为自己的夫人。据说宣姜和文姜是亲姐妹,而宣公的原配(伋子的亲妈)叫夷姜。还有一个叫庄姜的,是卫庄公的妻子,宋人朱熹认为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

为什么都带“姜”字?一般的解释认为,姜是姓氏。姜子牙的后代,封地在齐国,所以齐国女性多姓姜。按当时习惯,女性的名字,把自己的姓放在后面。名字的第一个字,可以随丈夫(如郑武公的妻子就称为武姜,卫宣公的妻子叫宣姜),也可能是后世给她的定性。皇帝的庙号或者权贵的谥号中,若出现“文”、“孝”、“仁”字样,说明此人性情温和、持论中正,总之是褒义;若出现“哀”、“厉”等字眼,就比较惨了,说明此人一生荒诞。“文姜”二字,应该是后人认为其人功大于过,给予高度尊崇。

但若把姜仅当作姓氏,有点拘泥。《诗经》中称:“岂其取妻,必齐之姜”,要娶老婆,必娶齐国女。在这里,姜已泛指齐国所有女性。《左传·成公九年》中,更有“虽有姬姜,无弃蕉萃”之说,意为“即使美女环绕,也不能抛弃贱陋的女子”,“姬姜”指代所有美女。所以春秋时叫做什么什么姜的,不一定姓姜。老王的老婆,可以叫王姜,就是跟老王客气客气,不能较真。尤其下层人民中,“姜”应该是类似近世“妞”、“妮子”、“丫”、“婆娘”等对女性的统称。

据此来分析一下著名的“孟姜女”。孟姜女本为“孟姜”,“女”字是后世画蛇添足加上的。孟姜的夫家姓万,但她没被叫成“万姜”。当然,她也不是姓孟。古代兄弟姐妹排序,从大到小依此为“伯、仲、叔、季”,老大称为伯(又称为孟)、老二是仲,接下来是叔,最小的是季,所以“孟姜”很可能就是“大妮子”、“大丫”的简称。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16788 2013-11-07 00:00:00 四 王国华专栏 野史新说KeywordPh